一
幺叔约莫50岁,中等个儿,国字脸,面色红润,身板硬朗,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幺叔在村里很特别,不为别的,只为在他这个年龄,一直没有出去打工,安安心心在家种地的绝无仅有,就他一人。
的确,无论那时孩子小,还是后来孩子长大成人,幺叔从未远离农村去外地城里打工挣钱,他一直在种他的地,养他的鸡鸭猪狗什么的。
幺叔这年龄在农村还算是壮年劳力,前些年,幺叔可能还算得上是个青年人,村里的青壮年一批一批都去外地城里打工,有的是夫妻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有的把孩子也带到外地打工,平日里村里显得空空落落,泠泠清清,不少房子整座整座都空着,留守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像幺叔这样一直呆在老家农村的,真的显得很特殊,甚至是另类了。幺叔的同龄人和亲戚朋友也有要邀幺叔出去打工挣钱的,可幺叔就是不去,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在家多好哟,我不出去。
二
幺叔在家到底好不好呢?
自留地承包地,幺叔种了差不多当地所有的农作物,有稻谷、小麦、油菜,有红苕、花生、大蒜,各个时节幺叔地里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幺叔的房前屋后还栽了不少果树,一到春天,桃花、李花、柑橘花竞相开放,幺叔的青瓦房掩映在花丛中,就像是世外桃源。平时里,幺叔和幺婶天蒙蒙亮就起床种地干活。有一天早上给幺叔打电话。
“幺叔,起床没?有事问问你,打搅了哟。“
“哪还没起床哟,我都挖了半块地了,等到太阳高点了,我就收工了。“幺叔乐呵呵地说。
幺叔说的收工,只是地里的农活收工,家里的活还多着呢。家里养了不少家禽家畜,有鸡、鸭、鹅,猪、狗、马。我曾打趣他说,幺叔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厉害哟!幺叔抿着嘴地笑。
幺叔的养殖是最自然环保的,全天候放养,鸡鸭鹅除了自己在田间地里寻虫虫吃,幺叔只给喂各种粮食。家里如果来了客,幺叔幺婶立马围追堵截,撵得鸡飞狗跳,定要抓一只跑山鸡来待客,幺叔幺婶一个站灶台,一个烧柴火,不一会儿功夫,香气四溢的柴火土鸡就端上桌子,那特别鲜美的味道,真不是城里那些大厨比得上的。
要是开车回老家,淳朴厚道的幺叔总会给我大口袋小口袋装他农产品,他那看似简陋的房子,就像是一座仓库存着他的家底。地窖里的红苕,柑橘,房梁上的花生、大蒜,柜子里的稻谷,豌豆,罐子的菜籽油,坛子里的咸鸭蛋,不一会儿,幺叔就像变戏法一样把我的车塞得满满的,怕我不接受,幺叔还反反复复说,莫嫌弃嘛,自家产的。
早先,我还真要客气一番,送礼也不能这么重吧,何况幺叔是长辈。后来呢,我就不推辞了。要知道,幺叔种植的粮食是没有用化肥和农药的,幺叔的养殖也是没有饲料添加剂的,都是最健康最环保的土特产,在城里可买不到。比照市场价高些把幺叔的产品全收了,带回去和城里的亲友一起分享。看到家里囤积的农产品一下子变成了现钱,幺叔乐得笑迷了眼。
三
幺叔书读得少,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爱动脑筋,喜欢捣腾。农闲的时候,他就砍下房前屋后的竹子,自己琢磨着编制背篼、罗兜、筲箕、簸箕之类,这些既是耕作的农具,又是收获季节的储具。幺叔还自学做木工,家里的板凳、桌子基本都出自他之手,做工虽然不精良,但自己用不成问题,结实又耐用。
幺叔捣腾的最拿得上台面的一件事是他解决了家里的用水问题。幺叔屋后100多米远的山上有一口水井,水井水质清澈透明,水源来自山中的一股清泉,幺叔一家煮饭洗衣喂牲畜都从这口井里挑水。因为挑水要上坡下坎,加之人畜用水量大,幺叔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消耗大量体力来挑水。这种境况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改变了。有一年,我去幺叔家,发现他家也用上了“自来水”。
“幺叔,你家也接自来水了,是从镇上接过来的吗?”
“镇上离我们这么远,哪里会从镇上接水哟,这是我自己装的自来水。”
幺叔很得意很神秘地说。
原来,幺叔从镇上买了很长的塑料水管,把塑料水管的一端插在水井里,另一端接到家里的水缸,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把山上的井水吸引到了家里。幺叔成了“大自然的搬运工”,搬回清清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
劳作之余,幺叔最大的兴趣是喜欢赶集,当地话叫“赶场”。每逢集市,幺叔都要到镇上集市走一走。有时是为了买一些日用品,有时是为了卖一些农产品,有时是找个理由搪塞幺婶。幺叔赶集主要是在茶馆里会会他的那帮老朋友,他们一碗茶坐半晌聊半天,或者找家小餐馆叫上一碟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喝点小酒酒。其间,幺叔和朋友谈天说地,大到国家大事又有什么新政策,小到家长里短,哪家儿女找的什么对象之类。赶集回来,幺叔心中又有了不少新鲜故事,与幺婶干活的时候,幺叔就眉飞色舞,把外面听到的逸闻趣事挨个讲给幺婶听,比如镇政府又换了哪位领导呀,过年了,村里当过兵的老人可以得到多少慰问品呀,修公路又占了哪个地方的土地呀等等。干活有话说,有故事听,幺叔幺婶觉得有滋有味,干活也特别带劲。
五
幺叔不是个安守本分的人,他喜欢“管闲事“。本村的甚至邻村的“闲事”他都要去管。村里村外的人也喜欢找他述说家里的烦心事。
前不久,邻村有个叫张大军的向幺叔诉苦,说他家花了六、七万块钱娶的儿媳妇叫翠翠,翠翠只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就跑回娘家,不回来了。张大军一家为此郁闷、忧愁,一筹莫展。幺叔听了也跟着张大军郁闷忧愁起来。他知道张大军挣六、七万块钱可不容易哟,张大军的儿子老实巴交的,娶个媳妇儿也颇费周折。
幺叔与张大军一起商议想办法,幺叔给张大军说,应该去翠翠娘家看望翠翠,规劝翠翠,把翠翠请回来。张大军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信心劝回儿媳妇,硬要请幺叔出面。幺叔拨不下情面,与张大军一起去了翠翠家。幺叔比长比短对翠翠和翠翠父母说了很多,可翠翠就是不愿再跟张大军那老实巴交的儿子过了。张大军担心人财两空,把希望寄托在幺叔身上,幺叔也没招了,问我。我说,婚姻主要是夫妻两个人之间的事,有没有感情,还能不能继续过,张大军的儿子最明白,应该让他自己出面找翠翠,不行,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幺叔张罗这事似乎有点不靠谱,难怪幺婶说他“管闲事”。
不过,有些“闲事”没人管还真不行。现在村里常住人口,有的是空巢老人,有的是一个老人带着一两个小孙子。偶尔遇到哪家老人生病,就很麻烦了,老人无法照顾孩子,孩子更不知道怎样救治生病的爷爷奶奶。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村里陈太婆就突然遭遇生病,8岁的孙女在奶奶床边趴着,不知道怎么办。好在陈太婆还头脑清醒,她呻吟着支使孙女去喊幺叔。幺叔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迅速安排人把陈太婆送到镇上医院救治,陈太婆总算化险为夷了,一家人对幺叔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平日,远近老乡哪家办红白喜事,定然少不了幺叔出谋划策,比如,娶媳妇儿嫁女如何选日子,男方女方如何准备礼品,丧葬的墓地怎么选址,出殡应该选什么时辰,香蜡怎么摆放等民俗民风,幺叔讲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村民佩服不已,定要请他安排张罗,幺叔对此总是满口应承,忙里忙外,从不推辞。
六
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幺叔家吃的穿的都不出问题,还绰绰有余。但比起村里有些在外打工挣钱多的,幺叔就显得贫穷落后。同村打工的同辈晚辈陆陆续续都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车,幺叔没那么多钱在城里买房买车。一到年底,打工的都要回家过年,一个个开着快捷的汽车,载着一家老小串门走亲戚,脸上洋溢的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着实让幺叔感到寒碜。但与其说是幺叔觉得寒碜,不如说是别人觉得幺叔很寒碜。幺叔自甘落后,一年又一年还是固守老家,住他的青瓦房,种他的庄稼地。
七
在很多人眼里,幺叔是一个不识时务没有追求的人。别人都知道城里可以多挣钱,挣现钱,都知道,这年头地里刨不到金娃娃,种粮食发不了财,他偏偏死脑筋,年年岁岁,春耕秋收,从来没有舍弃他那一亩三分土。
细想,幺叔并不是不识时务没追求,只是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他有他的不舍,有他的自由。他眷恋祖祖辈辈生长生活的土地,那些山坡,那些房屋;他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那屋后的水井,那房前的桃树李树;他喜欢看绿油油的麦苗,黄澄澄的油菜,喜欢看农作物齐刷刷的生长,喜欢凝看院子里的鸡、鸭、扑腾腾的串。这些不仅是其实无数庄稼人,也是无数城里人都向往的美丽的田园生活,是最地道的老乡情怀。只是为了更高的物质生活,无数人背离了自己的心愿,幺叔只是最执念的一个。
时下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像幺叔这样的留守者,这样固守土地的老乡,可能物质上还算不上过得小康,但他那份惬意,那份快乐却是实实在在。
20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