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故人为什么要做礼,是为了和谐,为了能够和谐,为了能够和为贵。
和是非常好的一个状态,对于和的含义,晏子,有个非常好的比喻。齐王问晏子什么叫做和,宴子说,比如调羹我们调一碗羹,绝对不能以羹调羮,还要以水调,把水和羮倒在一起,才能调和出一碗汤来,如果把羮羮倒在一起,他还是跟并没有调和水和羹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才叫做调和。
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东西挑在一起才存在是否和谐的问题。
什么叫礼之用,和为贵?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和谐相处,这是靠礼来约束的。
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之所以传承至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路传下来,直到孔子就是因为以为美。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这种事情无论大事小事,不分场景,都一味地追求和谐,有时候可能也行不通。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为了追求和谐。而不守礼也是行不通的。
比如我们为了和谐,遇到任何问题都说,咱商量着来。人闹事就来调解,和稀泥。最后可能发现有些事无法进行调解,她不是通过做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反而谁闹得声音越大,谁占优势。因为闹事的人利用大家想追求和谐的心理,逼迫别人迁就自己,这就叫做: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有规矩,礼法约束,只想要以和为贵是不行的,真正的和谐是要靠礼来节制的,需要有理由法,这里用常转一些法家的发端了。
法家是从儒家学派里慢慢延伸出来的,如家慢慢地传承到荀子,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个法家代表人物,所以儒家和法家之间有这样的脉络和关联性。
这句话强调了礼法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一切事物都讲究和谐,人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商量着来,都没有规则,没有规矩,没有章程那么社会沟通成本和教育成本就太高了,本来是为了和谐,却反而会走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