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面视角,领悟诚实的真谛
诚实,我曾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真实、可靠,即说真实的话、不添油加醋,做事脚踏实地、不弄虚作假,不偷奸耍滑。
在学生时代,诚实对我而言,就是如实反映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懂就问,踏实学习。
步入社会后,诚实则意味着对工作尽心尽责,不敷衍推责。
然而,今晚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分享后,我对诚实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触动和新的认识。
诚实,首先要做真实的自己,勇敢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喜欢自己的人更愿意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随他去。
例如,敏敏老师在初建社群时,面对200多人的庞大群体,倍感压力。
她向成甲老师求助,成甲老师建议她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是否真心愿意并能够长期坚持这项工作。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应诚实地发出这一信号,因为这份诚实会让她感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如此看来,诚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和勇于做自己。
当你发出诚实的信号,并因此感到由衷的快乐时,这便是你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乐于从事所爱之事的体现。
正如敏敏老师所引用的《穷查理宝典》中的一句话,做你独立特行的事情,如果有人不喜欢,那就随他去吧。这同样是拥抱真实自我的表现。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最近阅读的武志红著作《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的观点——勇敢地做自己。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或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然而,武志红却觉得我们本俱俱足。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美,只需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因为这就是我们本真的模样。也是我们最好的样子。
从这一角度审视,诚实无疑是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一种体现。它促使我们坦诚面对内心,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对知识的诚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品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求知者应有的谦逊与坦诚。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仅对某些知识略知一二,或仅有一知半解,却误以为自己已经全然掌握。然而,这种理解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只是道听途说。
而我们自认为已经知晓,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将这些知识真正融入工作实践,或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检验。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实际上是对知识的不诚实。
我们需要对自己内心的念头,随时保持觉察。简而言之,就是不必过分苛求自己,力所能及便好。
我们的修行,本质上是在修炼诚实之心。这既是对知识的诚实,也是对自己的诚实。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修炼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内耗成为了我们的必修课。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切实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价值。
当我们不再沉溺于内耗与焦虑之中时,我们的心境会变得更加开阔与坦然。
这种能够放下心结、坦诚面对生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诚实的表现。
我深感各位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诚实这一品质上。你们不断修炼自我,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修炼诚实。
我最深的感触的诚实,先修炼自己,不与自己内耗,在工作中尽力而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或者是去做那些需要踮着脚尖才能完成的事情,慢慢地走出舒适圈,一步步向外扩展。
衷心感谢在故事会中慷慨分享的老师们,你们的智慧与经验让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