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地理背景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与古希腊是极为不同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经济背景
由于这种地理条件,农业和土地是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基础。一切的社会、经济的思想都是围绕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展开的。
士农工商,即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所谓“士”的阶层就是地主,表达的是农对于宇宙和生活的看法,表达采取了哲学、文学、艺术的形式。
道家
道家将“农”的生活方面进行理想化。他们崇尚简朴,赞美自然,做出“天”与“人”的区别。
道家的最高成就是将自己与整个自然同一起来,正是其思想趋势发展到极端的结果。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
儒家
农业文明发展出了家族制度,这同时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儒家的大部分理论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出世与入世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相对入世。
道家:强调人内部自然自发的东西,相对出世。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即社会。
在历史中,有些人尝试融合二者思想,史称新儒家和新道家,正是这种运动使得中国哲学即出世又入世。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限制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同时也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前者偏爱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对事物的直接领悟),而不是用假设得到的概念。因而知识论也没有在中国哲学中发展起来。
正因为中国哲学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才使得它文约义丰,富于暗示。
古希腊
海洋国家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
以商业交换为主的希腊人从根本上将是商人。他们必须通过数字才能掌握具体的物品,而数字就是假设得到的概念。
以这种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出发点,古希腊发展了哲学、数学和知识论。
希腊的社会制度以城邦为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家族。城市强调市民的平等,家族强调父的权威
当代的中国哲学
虽然中国哲学与中国的经济条件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当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旧的哲学就不适用了。哲学都有着可变的部分和不可变的部分,不变的部分具有长远(一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