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结婚典礼上,新郎胡适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伴娘。不久后二人暗度陈仓,妻子江冬秀知道后,掂起菜刀对准胡适,从此胡适不敢靠近任何女人。不料,胡适去世后,江冬秀主动把一位淑女的相片放进丈夫棺木中。
1965年,胡适纪念馆突然收到一批胡适的亲笔信件,总数近200封,时间跨度长达50年。
1
1910年,胡适通过庚款留美官费生的考试,成为康奈尔大学的一名学生。
在美国,胡适对朋友的选择标准很高,在他看来:“这里的学生多数不读书,谈吐鄙陋,思想固隘”,可以结交的几乎没有。
不过,在认识韦莲司后,这种狭隘的思想转变了。
韦莲司的父亲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胡适时常到家中拜访,一来二去,胡适和韦莲司逐渐熟知。韦莲司是一名艺术家,擅长绘画,喜欢雕塑和摄影。
两人不仅见面,还经常写信,谈文学艺术,思想哲学,韦莲司思想新潮,时常给胡适深刻的启发,两人认定彼此是最契合的灵魂伴侣。
胡适坦诚韦莲司是他思想的舵手,精神的紧密好友。
2
不过二人之间的阻碍一直存在。韦莲司以及胡适的母亲皆反对异族通婚。
某天,胡适的故乡传来消息:
胡适留洋娶洋太太做媳妇,不回国了。
胡适母亲急坏了,胡适有婚约,他未婚妻江冬秀,早在胡适12岁时就订下了。只是胡适常年在外读书,一直没完婚。
胡适母亲托人写信,催促胡适回乡成亲。
胡适一面安抚母亲,一面想停止这种不寻常的情愫。
可朦胧的感情一旦萌发,怎能轻易克制?
这年感恩节,胡适照例到韦莲司家中庆祝,可韦莲司不在,当晚胡适写了一封信:
“今天,我们都很尽兴。可是我觉得很难过,因为你无法和我共度。” 尽管胡适情感的天平一直向韦莲司倾斜,可在婚事上还是听从了母亲的意愿,一面是不愿母亲伤心。
更多的是,胡适认为娶妻不一定要娶才女,他曾说过:
“吾见有读书作文,而不能为良妻贤母者多矣。”
在胡适的眼中,只要妻子温和贤淑,相夫教子就够了。虽然韦莲司在思想上给予了胡适一个全新的世界,可这还不足以让胡适悔婚。
1917年,胡适回国娶亲,他对韦莲司说,自己带着怦怦然的好奇心,迎接人生的大实验。
3
婚后胡适和江冬秀还算和睦友好,事业上胡适致力于白话文运动,忙得不可开交。
闲暇时刻胡适给韦莲司写信:
“我结婚7个星期了,我妻子和我都相当愉快,往后能相处得更好。”
看来胡适的“人生大实验”非常成功。
韦莲司此时才明白,自己爱胡适已经爱得那么深!她收起内心的深情而纯粹的感情,含泪祝福他们。
胡适将自己回国后的疑惑说给韦莲司,韦莲司总能给胡适提供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妥帖的安慰,这常常让胡适茅塞顿开。
她无愧于胡适对她的称赞——“思想的舵手”。
韦莲司依然不改内心对胡适深沉的爱恋,给他以精神上的支撑与启发。
甚至,这段爱情比之前更无私博大。
4
1929年,胡适的长子胡祖望到美国读书,韦莲司极尽所能地给予照拂。
胡适回国后,与自己婚礼上的伴娘曹诚英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胡适想要和离,但是在“悍妻”江冬秀的菜刀胁迫下,只能作罢。
1934年,曹诚英到美国读书,韦莲司给了她很多帮助,她留学居住的住宅,便是韦莲司的房子。
后来胡适到美国有公干,韦莲司邀请胡适夫妇到家中度假。
为避免江冬秀因语言、习俗不同而尴尬,她建议江冬秀邀请几位亲戚朋友一同前来游玩。
韦莲司和江冬秀成为了好朋友,二人时常互赠礼物,话家常。
1959年,74岁的韦莲司,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将自己全部房子出租,用房租和毕生积蓄成立了一个胡适基金会。
她在信中将基金会的想法告知他:
“我想为你重要著作的出版和英译尽些微薄的力量。我要确定,在我身后,有笔款项专门用作支持你的学术。”
房子都租出去后,韦莲司住进一个旧车/库改造的卧室里,从此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她和社会的唯一联系便是做义工。
6
这个美好善良的女子终身未嫁。
胡适的能力、才华、风度早已成为韦莲司衡量世上一切男人的标准。在她心中,胡适是她惟一钟爱的男人,也是她惟一想嫁的男人。
如果不能与胡适结为伴侣,她愿意一辈子单身。
1962年,胡适病逝,享年72岁。
江冬秀把韦莲司的照片放进了胡适的棺木中,继续陪伴胡适。
几年后,为了给新建成的胡适纪念馆补充更多的材料,也为了方便后人研究,更为了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韦莲司将她与胡适的所有信件,寄给了江冬秀。
江冬秀对韦莲司的举动感念万分,她还特地请韦莲司为胡适作一小传。但韦莲司谦逊地拒绝了:
“除了我曾经作为这批信件的收件人之外,我一生没有任何重要性。”
胡适去世后第十年,86岁的韦莲司离开了人世。
7
遥远的大洋彼岸,韦莲司始终温柔而忠诚地守护着胡适和胡适的家人,她是与胡适心有灵犀的第一人。
韦莲司是爱情中的勇士,能够这般恒久地爱一个人,这不但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不过,换另一个角度来看,韦莲司一辈子为着初恋情人奉献了一切:不仅帮助胡适,还帮助胡适的儿子、妻子、情人。这样的女性,搁在今天,会被议论成“恋爱脑”、“倒贴女”吧,无论如何,活得开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