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到的知识,不等同于你拥有的能力。
那么学习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按需学习才能更有动力。
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识别出这个领域内,哪些是对你最有用的部分,不需要全盘接受。日后可以使用的这些知识,才能慢慢转化为你的能力。
选择学习内容,需要遵循4个原则:
原则一 ——有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原则二 ——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很肤浅,也不至于太深奥。
原则三 ——参与感:你在学知识的时候,尤其是自学,要有代入感。能够想象知识带给你在实践中使用的场景。
原则四 ——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学会用成就感代替挫败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但是通过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后。你得到的就是一种成就感。
倘若我们每次犯错后都能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进步,那么在犯错中感受到的就是快乐,而非挫败了。
(就像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那么点吃力,但是通读一遍后,现在按章节梳理核心思想,在简书发布出来,就会觉得观点清晰一些。)
想要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
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同时,要学会建立知识体系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那么,如何建立出这种知识体系呢?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方法一,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当你刚开始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首先要明确:
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领域?
将来打算如何应用?
这个领域跟你现有的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
方法二,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
可以去搜索高质量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比如你要学习心理学,就去看专业网站、经典书,在知乎、Google、Quora、Wikipedia或者其他靠谱的网站,找到相关领域的信息)
方法三,不断修正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方法四,在自己的架构中填充知识。
方法五,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这一点很重要。
我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思路?
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知识向问题靠:
学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你可以用来管理下属(分析他们的需求层次,并据此激励他们)
(2)问题向知识靠:
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
如何将碎片化信息建立知识体系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在手机里,用什么软件都无所谓。
记的时候,只需要记关键词就可以。
比如微信文章,直接截图保存。
其次,每天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列到某个笔记软件,同时你需要分开不同的文件夹。
最后,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再记入到知识架构里,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我的感悟: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一个清晰的分类。
可以将零散的点状知识,有序归集,逐渐成为自己的系统化知识。而不会是今天看完,明天就忘了,或者永远放在在收藏夹,再也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