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怎么造成的?昨天和分享了社会根源,今天和大家分享动机根源。
偏见的动机根源,主要有两点:攻击和挫折:替罪羊理论和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替罪羊理论。
替罪羊理论是指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愤怒情绪激发了偏见。比如:在单位和领导出现矛盾,回家和孩子撒气,孩子向家里的猫撒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踢猫效应。个体的攻击性向弱的一方转移。
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尼采《快乐的科学》)。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我们归类,认同,比较。上海人认为除了上海人所有人都是乡下人;北京人认为除了北京都是地方;广州人认为除了广州人都是北方人。我们将自己和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内群体,并在和其他外群体比较中,获得自尊。当牙买加裔加拿大赛跑选手本·约翰逊获得奥运会100米冠军后,加拿大媒体描述一位“加拿大人”取得了这一胜利。当约翰逊由于滥用类固醇而被取消金牌之后,加拿大媒体就开始强调他的“牙买加”身份。内或者外只是某一方的定义。我也可以说我和马云是一伙的,我有他的购物车。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三六九等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优势就是高人一等的感觉。大多数人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别人的失败而窃喜的情景,比如,看见兄弟姐妹被惩罚,或者同学考试不及格等。
同时,内群体偏差提供积极的自我概念,滋生偏袒。自己家里的孩子在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家长认为孩子勇敢,不怯场;其他家长呢?ta们认为孩子不懂礼貌,没有规矩。
打破偏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知,觉察到自己处于偏见中是最重要的。比如,在面对同性恋者,面对和自己肤色不同的人,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面对和自己有不同经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