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蓝爵
编| 哈啾
网飞上线新片《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译名一头雾水还有点劝退,看过才知道,是美国标准中产家庭小男孩史丹利(不是复合肥)在1969年的生活日常碎碎念,外加一件“隐秘”太空任务“阿波罗10号半”的详实记录(谢邀,人在得州休斯顿,刚出登月返回舱。)
影片在国内还比较冷门,某乎回答、某度百科、某瓣短评的字数全加起来,或许还没您正读的这篇文章多。该片导演不冷门,是执导《爱在黎明破晓前》等“爱在”三部曲、《少年时代》的理查德·林克莱特,出演则由新人们与杰克·布莱克等联手。
壹 | 大拼盘主旋律
《阿波罗10½号》采用真人转描动画,即外网搞笑短视频常见的真人表演拍摄转制成的动画,利用动画复刻当年环境、背景、电影电视名场面,花小钱重现50多年前的一切,真·事半功倍。
《阿波罗10½号》形式上与生活类动画短视频类似,零散、琐碎、去戏剧冲突,同时又轻松而快节奏。不同的是它有90分钟,旁白恰是孩童视角的流水账,堪称短视频的拉长贯口版,vlog动画电影版。开头和结尾还玩了一把叙述诡计,通过对白和交叉蒙太奇揭示小男孩的幻想。
观感上,本片色彩明亮艳丽,全程顽童乐趣,有海量时代细节。从兄弟姐妹嬉戏玩闹、家庭邻里互动,到学校体罚应对、棒球比赛、核爆演习,从全民太空热、玩太空乐园攻略到分享《太空漫游2001》剧情吓退同伴、混入汽车影院寻找车震,五花八门,大开眼界。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著名新闻、经典电视节目、科幻电影纷纷罗列,流行歌曲、热门明星、知名唱片一网打尽,BGM甚至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过,重头戏还是小男孩代入视角再现阿姆斯特朗训练、升空、登陆月球,克服意外挑战完成伟大太空任务——这果然是国家及大众传媒建构的记忆,与个人梦想兼生活碎片的交织。
小男孩参考了林导自身的经历,1960年生于休斯顿的林克莱特说:“那里曾拥有太多东西:NASA(美国宇航局)、医疗中心、阿斯托洛体育场。那里有种共同的氛围,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因共同目标为NASA工作。”这句话也出现在影片里,算是主题句。制作初期,林导就通过当地电影委员会,向公众搜集休斯顿一带上世纪60年代的影像资料。片子原计划2019年上映,以纪念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虽然延了期,但是种种细节无疑昭示了勃勃“野心”。
这野心可以算是一种美式的主旋律,毕竟片中展现的是一幅冷战背景下科技飞跃、欣欣向荣的中产生活滤镜长卷,这算是一种赤裸裸的“秀肌肉”吧?想来那个时代还没有多少国家能过上这种殷实的物质生活——独立住宅充实温馨,工业时代游戏绚烂缤纷、食品和电话电器眼花缭乱,冒险受伤有发达医疗保障,合家坐车可去海边、去游乐城,更有超越苏联率先登月、人人憧憬科幻未来的巅峰时刻——传说中的彼岸黄金时代,就是这么润物细无声。
贰 | 大历史,小镜框
转描动画、密集直叙——在《阿波罗10½号》BlingBling的新潮外衣之下,其叙事手法并不太多突破,是流行若干年的个人体验,尤其是儿童、少年叙述与大时代政治话语的叠映,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乔乔的异想世界》等。
这当然有利有弊。优点显而易见:随性、表述弹性大,充满烟火人情气息,也有助于记录“微观历史”,毕竟记录人们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更利于贴近观众的生活记忆。但本片以孩童之名的讲述并没能与时代洪流拉开差距,不像马小军们和乔乔们,为我们提供政治话术下的别样视角,总体内核还是相对保守和讨巧。
这当然不是指责《阿波罗10½号》浅薄平淡、无力批判,更不会苛求一部情怀式动画必须严肃,因为电影早早就确立了男主角史丹利的立场——一位NASA管理人员家庭最小的孩子。观众会天然宽恕、包容其中差错、浮夸、与时代本质隔膜的部分,因为小男孩及其家人本就是时代的主角和利益相关者,我们无法拔起头发离开地球。
片中涉及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的情节,用类似《阿甘正传》的戏谑解构方式一带而过。关于越战,是电视机里“外面的世界”,也是家庭教育的板子,比如浪费粮食、会被妈妈说“越南饥民没饭吃”,然后他们几个孩子便把剩菜残羹打包,写上寄给越南,一笑了之。而在城区街边,一家人在车里观察服装、长发短发,讨论路人是不是“酷酷的”嬉皮士,观众看不到当时青年一代巨大的反叛和对村社公有制的追求。黑人等民权运动新闻画面,亦是符号化的、作为计时功能的背景板。
套用著名学者戴锦华的话,人们越回忆20世纪,却越远离20世纪。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史的特例,激烈动荡的、矛盾共存的、全人类远大理想的……以至于今天的人,对其本质没法理解,没法接受,没法消化。小镜框呈现,也不得不加上远视近视、浪漫化或阴谋化的镜片。
叁 | 平常心,非常态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投资和拍摄《阿波罗10½号》原因,除了林克莱特等“老一辈”童年怀旧,纪念首次登月成功,估计还有讽刺现实和激励社会的因素——特朗普当选,产业空心病,金融荷兰病,月球探索事业辉煌不再,“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仿佛有点心虚气短。电影延期到后疫情时代、俄乌战争爆发才上线流媒体,反衬得有些尴尬,毕竟过去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对比眼前……
但滤镜也罢,阴谋论也罢,我们还是借此科普一下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史实,下面是一则正经小贴士。
小贴士
美国人登月是假的吗?
答:不假。
1969年至1972年,阿波罗计划6次成功登月,留在月面的着陆器、活动痕迹各国科学家知晓、能查探,登月宇航员安置的激光反射地月测距镜至今在用;带回的月球岩石甚多(382千克),远超无人探测器,供给几十个国家科研,经受了检验;假如靠绕月、伪造视频照片作假,冷战之敌苏联必会揭穿,30多万参与者必有泄密,且当时根本没有精准还原月面、低重力尘埃的影视特效能力。
阴谋论合理之处,一是简单、理解容易,适应小部落、小族群及低学历者思维。二是很多好事搞砸过或者放弃了,信任值下降。如登月用的“土星五号”火箭不再使用,世界再没有派人登月了。三是挑战权威,彰显所谓 “独立思考”“自由勇敢”。“质疑”阿波罗计划时,脑洞大开、牵强附会、不懂装懂。其实“土星五号”资料没有销毁而保存在马歇尔航天中心,登月国旗能展开是上方有横杆、旗面非布料,照片看不到星星是在太阳强光照射和月面反射时肉眼观察和拍照的正常现象,等等。
THE END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