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陶老写于1923年11月,是陶老写给妹妹陶文渼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我们可以到兄长对妹妹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多的则是陶老鼓励妹妹和哥哥一起完成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这使命是运用我们的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1923年的中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故事。战火连连,背上“东亚病夫”的中国任人宰割,老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陶老则要推行平民教育,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行业与行业之间尊卑,建设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他心系祖国,想到千秋万代之后祖国的教育事业。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为了完成他的宏伟愿望,他学成之后毫不犹豫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且称自己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用了一个黄河决堤的比喻形容他归来的心情,且是向那中国的平民路上奔流回来了。陶老推行的平民教育就是打破封建礼教对老百姓的束缚,推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即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如贫富、贵贱、老爷小的、太太丫头等,他们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这些鸿沟要把他们填平。另一方面则要把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打通。即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有恶魔把他们分得太严。这种此彊彼界非打通不可。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老要用平民教育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在中国强大起来的今天,我们边远山区的教育仍然是落后的,与发达地区相比,差之甚远,我们仍然需要四通八达的教育。“支教岛”的老师们并不是只顾自己,把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精心耕种好即可,而且用他们的大爱精神辐射向全国各地,让很多的一线老师得以成长,真心地关爱边远山区的教师成长。在支教岛里每天都会发生温馨又感人的故事。想来,我与凌老师相识于“普通话研修班”。我在第九期普通话培训时,学到第十一讲时,我因基础差,两个词语几天还读不对。我并不是凌老师小组的,可凌老师却主动加我,并视频辅导了我,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是午饭时间,凌老师在厨房里忙着,忙里偷时间给我作辅导,非常感谢凌老师的帮助。之后,偶尔见到凌老师在朋友圈发练字的作业,心里暗暗赞叹凌老师能写一手好字,不知道凌老师已办起汉字书写班。到普通话结业时,凌老师在普通话群里发信息说练字可以找她,就这样,凌老师把我带到2班练字,我很愚钝,进步不大,但跟着上进心强的老师们一起学习是个难得的机会。后来,凌老师又把我带进读写群,和老师们一起学习,虽然我写得不好,但可以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感恩支教岛,感恩凌老师的引领,感恩李淑芳老师的默默关爱。支教岛的老师们的爱已辐射到全国各地,他们用大爱精神建起了四通八达的教育,努力关爱着乡村教育,他们正是行知教育的践行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