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偶然翻开《平凡的世界》就被路遥感动到,他笔下的人物每一次哭笑都牵动着神经,那么鲜活,明丽,又悲壮。大学时再读《人生》,已经不如当初那么激动了,大概是沸腾的热血冷掉了一些。《人生》的主角高加林,仍是一个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农村知识分子,几次辗转沉浮于城乡之间,对于命运,高加林是不认的,他挣扎着,奋斗着,想要证明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而高加林的父母高玉德老两口是认的,“他们一辈子不相信别的,只相信命运,他们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是没什么可说的。”
其实呢,人生大抵是这样的。茨威格有一句话:“那时她还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说来说去,人生的诸多成功或惊喜,都是有代价的。
路遥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写出《人生》,也写出了中国那个时代城乡的特征和变革,一个人的命运总是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只有那么极少数的人可以改变世界。我不曾生活在80年代的中国,只听说我出生的时候,许多东西都已经死掉了,比如诗歌。没有手机和电脑的80年代,物质比现在匮乏得多,社会仍然固化的严重,所以读书是扭转命运的唯一出路。有志青年们都如高加林一样热爱读书、怀揣梦想,被文学鼓舞着精神。
那是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终于开始向前,城市被农村人向往,所谓的城市化,其实就是从农村人口向城里涌进的过程开始的,慢慢的,城乡流动性增加,农村也迎来了它的变革,在小说的末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代入这样一个时代,我很能理解高加林,他最不甘心的就是农民的儿子生来就只能是农民,城里人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巧珍再好,他还是想跟亚萍去南京。可事实证明,企图不通过自己努力搭女人顺风车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人可以有梦想,但梦想的实现不能靠背弃良心。高加林先是被马占胜一手包办走后门进城当了记者,又狠心抛弃了一心待他的巧珍,跟亚萍在一起,这才让克南的母亲记恨上了,抓住了他的把柄,最终呢,跌的更惨。
在人生的交叉口上,高加林选择了亚萍,最后又后悔丢了巧珍。可是我相信即使人生重来,没有选亚萍没有尝过从高处跌落的滋味的他,又怎么会甘心和巧珍在农村度过平庸的一生。所以其实往往那时我们做出的选择,都是那时的我们注定要走的路,走过了,才能成长。
路遥说小说的结尾并不是结局,我想也是。因为时代的车轮已经在暗自转动了,24岁的高加林经历了几番起伏又回到农村,但我相信未来的他会有更多的机遇,也可能遇到更好的姑娘,而他也终于不再嫌弃自己出生的土地了:“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人生就是这般,唯有坦然接收自己命里的筹码,提高自我价值,才能从容应对生活的变化,抓住机遇改变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被物质充斥着的喧嚣社会,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大家也都知道要上学读书,读书反倒显得没有那么可贵了。路遥在《人生》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人的一生中,能改变命运的交叉口很少但至关重要,而当你站在交叉口的时候,愿你同我一样是热血沸腾勇往无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