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那篇文章《陷阱:关于笔记和知识体系搭建的一些思考》陷阱:关于笔记和知识体系搭建的一些思考,里面讲了如何去做笔记,尤其是读书笔记。
而在文章的末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应该对什么样的书做笔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去读怎样的书?(我知道这个转换有点强行,但我就要这么做,强行傲娇!)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读好书,无论是为了开拓视野,还是为了个人成长,因为读好书,所以读书好,这个没疑问吧?
但是呢,引出的下一个问题却不太好回答,那就是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放在以前,我肯定是不敢去作答这个问题的(意思是现在敢)。
看过上一篇文章的应该清楚,我的阅读史非常长,从注音版的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开始启蒙,到今年为止,我读的最多的其实是网文,又臭又辣鸡的网文!
一句话总结:我的大部分阅读史就是阅读屎,读书?读个屁!
不过,狗子我变了,从2023年2月份开始,我开始接触徐建雄老师译作的《山月记》。
“明珠论”我听说了几年,但真正翻开书(假意翻开,毕竟我读的电子版)还是头一遭。
这里我先申明一下,“明珠论”不是“口含明珠,进退自如”的明珠论,不关格力之虎什么事,别回头发我律师函。
事实上,《山月记》中的“明珠论”指的是这么一番话: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刻苦加以琢磨;
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
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很多人一读,欸!好家伙!这不是在讲我嘛!?
如果你有这种感受,不妨在看完文章后,去找到《山月记》看完第一篇,然后好好思考一下。这样一来,也算我做了件好事。(不过,这本书请从辩证的角度去读,最好读之前了解一下作者中岛敦,读也不一定说要读完)
大家看“明珠论”有感觉,那是因为这番话确实指出了很多的实际问题:
比如说内耗,明明满怀壮志却又啥也没干,就好像每天同时踩下了油门和刹车;
比如说躺平摆烂,是主动躺平摆烂,还是不得不原地躺下找个借口?
还比如说盲目完美主义,花了很大的劲儿把一件事做到120分,结果一看,这件事根本无足轻重,是吧,比如说把笔记做出五彩斑斓的黑。
当然,这个话题到底为止,我们继续回答上面引出的问题,到底TMD什么才叫TMD好书?
我想,梁衡教授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这本书里,评价《岳阳楼记》时,探讨的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可以挪过来给大家看看。
梁衡教授认为,来自一千多年前的范老师很了不得,他写的《岳阳楼记》可以称得上古今最好的一篇文章,是的,最好,这不违反广告法吧?
怎么评出来的呢,就是按照“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
“一文”,是说文采,文章也好,书籍也好,都是以文字为对象的创作形式;
“二为”,“为”是第四声,指的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一本书既要有思想价值,也要有审美价值。
后面的“三境、五诀”,你自己去看,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咱们紧扣主线。
基于以上,一本书好不好,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判断:
首先看这本书能不能满足书本的创作目的,如果说一本菜谱从头到尾都在教你怎么洗锅,你会觉得这是本好菜谱吗?
然后就要考虑语言是否简洁易懂,能不能把一件事讲清楚,能不能让人看明白,这也是好书的客观基础之一。
简单吧,只要满足以上两点,那差不多就是本好书了。
至于在思想上是否高屋建瓴、在情感上是否令人为之触动、在美学角度是否令人侧目、在事实说明上是否案例充足和引用经典,那都是更高一层的评价维度,并且依次降权。
到这里,已经写的差不多了。
这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是好书,上一篇文章讲了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在读书伊始,有这两篇就差不多够了。
其他的技巧什么的,你看得太多有时候反而会影响自己,听我的,你把握不住,先做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文外闲谈:
这篇文章我本来是想昨天就发出来的,但是码字不够快,昨天思路上也不是很清晰,所以今天才吭哧吭哧地写完发出来。
其实,我很想保持日更,所以在昨天,我产生了使用GPT来辅助写作的办法。
但是,可能是我在调教技术上不到位,外加prompt和分段输出上做的不够好,因此哪怕在我给出了文章要他模拟风格,给出了文章要点进行扩写,给出了思路和版块进行分段,从晚上九点半折腾到凌晨十二点,依然是不过关。
写了很多个版本,你说能看嘛倒也能看,可我不是敷衍的人啊,行文僵硬、逻辑不清、语言机械、内容重复,咂,得嘞,这不今天自个儿进生产队了。
不过嘛,AI注定是未来之一,学肯定是得学的,至于能不能产生好东西,还得看投入成本的高低。
从这个事情里也能看出来,就当下这个情况来说,真正的好东西,那还必须是人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