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听心理学的课程
这是我的老本行了,本科时期的专业就是这个,所以听课的时候还算比较容易上手。
在学到学习动机这章节的时候,我脑海里想起了太多之前教学的片段。
心理学家加涅的理论,是在学习前唤醒学生对新知识的期望,也就是我们说的提高学习动机。奥苏贝尔的意思,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布鲁纳说,要学生们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罗杰斯更厉害,他说要非指导性教学,怎么学,学什么,学成什么样都由学生决定,老师就整个三不管。
先不说这些理论的指导性和可行性怎么样,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这些心理学家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不管学生们是为了奖励学习,还是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学习,亦或是单纯的就是喜欢学习所以才学习(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基本不现实),至少我们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和家长一起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我是个老师,当然知道怎么调动学生。
买奖品,买小零食的方法都已经用烂了;口头表扬,树立榜样同学们也见怪不怪了;集齐多少次贴纸可以兑换一次免作业机会,免惩罚机会……这些奖励政策,真的,有时候光想的过程都让人觉得头疼,更别说还要思考怎么实施下去,怎么配合家长,怎么安排班干部……这是个大工程!
而且更要命的是,我还得逐步把这种外在的奖励而引发的学习动机,逐步引导至内在的对学习的渴望。
嗯。我至今都没有成功过。
回想起我之前带过的班,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好几百个学生。可是,我只见过一个孩子是真的爱学习爱阅读渴望知识的。
他的学习成绩当然很好,但是考差了家长从来不指责什么。有一天成绩出来之后,下课时孩子自己跟我说:“老师,我觉得考差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得总结出错的原因,并且好好弥补,争取下次不再犯。”
这当然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说不出来的话,这背后离不开家长的悉心引导。
那个孩子,一年级就跟数学老师大谈庄子,二年级就已经看完两遍《明朝那些事儿》全套,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我接手这个班的那一年,我发现他真的就是手不释卷,不管在哪里都在看书。
有时候是看小说,有时候是看漫画,有时候是散文,甚至有一次我发现,他居然捧着一本大学教材《生物学》看得津津有味!我惊讶于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海量的阅读,也深深佩服他才三年级就有如此定力。
他看书也并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是时刻在思考的。
我至今都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有一道给混乱的句子排列正确顺序的题目。我在看题时候,并没有多留心这一题,扫了一眼大概知道答案,就看下一题了。
而他却跑到讲台上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写这一段话的作者是谁吗?我觉得他写的这段文字真是太美了!”
我一脸怔然看着他,随即反应过来:“试卷上没有写作者,你先考完试,考完之后老师帮你查一查。”
他心满意足的回座位继续做题,而我此时此刻内心的震撼,早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就在其他孩子还需要被家长们老师们三令五申的要求着去阅读时,他却已经有了对文字的审美能力。
假以时日,我想这个孩子定然能在学业上有非凡的成就!而我,也因为是他的老师,能够被他信任,被他称作“知己”,而感到骄傲!
说实话,他这种源自于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真无法靠老师教出来。我相信,这一定离不开他父母的自身的素养,也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只有当他每天都浸润在一个阅读的环境中,将阅读和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和我们吃饭喝水一样习以为常又必不可少的时候,孩子才会从内而外的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
你们说这难吗?不难。只要家长们可以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是真不难。
可是这容易吗?当然不容易。如果家长们自己也不爱学习,就光是做做样子。我想效果可能会有,但并不会很好,而且孩子坚持不了,家长们也同样难以坚持。
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里,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情了,跟家长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想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呀!
孩子的学习重要,而家长的学习同样重要。家长的学习对于孩子学习来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