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周岭老师的畅销书《认知觉醒》,对照自身早起多年的经历,忽然就感觉还少点什么。
当初早起的动机着实简单。母亲回老家,我一家三口的早餐顿时没了着落,想想总不能赖床上饿肚子,况且孩子在上学呢。
迫不得已,早点起床准备早餐,一家子出门前能吃上热乎的食物。久而久之,竟也养成早起习惯,而且早起胃口越来越大,早起时间也不断多出来。
循序渐进延伸到早起两小时,有了跑步锻炼,准备早餐,晨间反思,读书写作等尝试,但没有在变化中适当调整,做到坚持。
特别是对照周岭老师提出“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的理论,才发觉自己这些年的早起更多是为了早起打卡,至于早起做什么并不明确,显然是漫不经心,还不够重视。比如早起两小时,不可能只是跑跑步,做早餐,这些都谈不上提升自我。相比更多践行终身成长的朋友,将早起两小时用来跑步,冥想,读书,写作,方向更明确,节奏更明快,有投入,也有产出。而自己呢?
跑步五年多,打卡一直在延续,跑步在坚持,早餐没落下,其他似乎都没坚持下来,也没有明显成果。这些年,最大受益在于健康投资,爱上晨跑,在学习提升方面投入的少,也没有持续坚持。身体固然重要,但早起目标缺少自我提升,想必输出成果也很难。其实早起时写的欲望不少,却没有认真输出,总以忙碌为借口,抵不住惰性,太多稍瞬即逝的想法没有记下来,过了也就过了。
再者,这些年一直没养成阅读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明知读书有多重要,可就是做不到。宁可捧上手机瞅了又瞅,也不习惯翻开书籍读一读。时至今日,我发现每次读纸质书很难超过半小时,即便是精彩的小说,也会读到犯困。这样的学习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习惯早起之前,也有过坚持写作的决心,可最终败给了岁月。2017年初,我开始注册微信订阅号,公开发文感受文字的温度,当时围观的人还不少。然而早起之后,写作反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搁置。
由此可见,成长的路上,光靠自律不行,还得有别人的监督,与人交流分享。按理说,自己早起五年多,一路经历不少,发生故事也有迹可循。如果这些能够一一与人分享,或输出成果给人帮助,影响他人,不是更好吗?
然而,自己没有这样去做。早起这些年,甘于寂寞,把独处变为独行。直到去年九月份,偶然遇上如衡老师,才想起早起成果的输出,之后尝试日更写作。
人生没有如果。早起五年多,看似励志,却输不出成果,也没影响或帮助更多人,难免有些遗憾。
写在最后
反思早起之路,缺的还真不少。
一来不够重视。每天早起漫不经心,早起时间做什么没那么明确。
二来缺乏目标。跑步锻炼多,学习提升少,也没有及时输出成果。
三来缺少分享。独处成了独自成长,缺少与人交流分享,效果和影响都不大。
一个人或许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坚持早起本是好事,如果少些缺憾,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