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把我们面对的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我们自身的行为有关的,我们能直接控制的,比如决定我自己要怎么做。第二类是与他人的行为有关的,我们可以间接控制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怎么做。第三类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或者过去。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能直接控制的,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去影响我们能间接控制的。而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儿,就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不被问题所困扰。这与《正面管教》简·尼尔森的观点不谋而合,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因为我们只能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有直接控制权,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想法去执行,但一旦我们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并告知孩子我将怎么做,孩子就会体验到他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自然后果。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也会犯错,自责和内疚无济于事,我们大人和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因为缺乏技能或者知识所导致,清晰了这些会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不良后果。
去年,推土机从早托转幼儿园,以前在早托他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转幼儿园时,我们完全不担心他在幼儿园的问题,所以平时也疏忽了,直到几个月前,老师找我说推土机在学校很难入睡,一到午睡时间就要求上厕所,喝水,就是不睡觉。被老师批评,我内心是有些尴尬,火气很大,想回家好好教育一下他。但在回家路上,我才想起,其实他才三岁,一岁多就离开爸爸妈妈上早托,只有晚上能见面,早托的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他,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不会。想到这儿,我有些内疚,其实我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训练他的生活技能,也没有特意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在回家以后,我跟他说,今天,老师和妈妈说,你喝了三次睡,上了四次厕所,然后孩子睡不着,是吗?他是的,接着我就问:“能不能和妈妈分享一下,你为什么不想睡觉?”。结果他和我说,不想睡觉,因为在家睡觉都是和妈妈一起睡,幼儿园没有妈妈,一睡觉就想哭想妈妈,然后就一直哭一直哭,那时候,我眼泪也控制不住跟着往下掉,然后紧紧的抱着他说,妈妈也很想你呢。
那一次,我并没有告诉他要睡午觉,不睡午觉怎么了怎么了,但是从那天起,他在学校的午睡又正常了。我很庆幸在回家那段路程的“积极的暂停”。一听到他没睡觉,我已经腹稿了很多,想和他讲的大道理,其实都是一些指责,推卸自己责任的“幼稚行为”。
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全部责任,和孩子站在一起,永远对他保持尊重和好奇心,去探索他内心的想法,和他一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