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卷07
商鞅之死的感思
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从个人角度看,商鞅变法以自己被车裂,家族被连坐的悲惨结局告终,是一个失败的结局。
从国家层面看,变法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富强,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变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变法总体成效不可否认,变法目的达到,因此变法是成功的。
商鞅在历史上留名主要是变法,其变法改法为律,做了许多重要补充。
创立了秦国的法律体系;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
实行分户令。
一系列举措使秦国成为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其变法意义重大,改变了社会运行模式,让国家治理由周礼制度转为法律约束;
把秦国变成农场+兵营,成为一个军事主义国家。
法家的这套有用且高效,但是副作用极为强烈,秦国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快速增长,国力迅速强盛,但是严刑峻法也给秦国打上暴秦标签,埋下隐患。
就商鞅个人而言,没有得到善终,表面上是受到因变法触犯利益的贵族的报复,也有他事情做得太过,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埋下咎由自取的伏笔。
我的体会有五处:
1.对贵族不留余地。
商鞅变法在实施之初阻力难度是巨大的,非有极端手段破局不可,比如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做到这个地步不容易。
极端手段才能带来极端效果。
但在做事手段的选择上,商鞅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刑罚选择割鼻子这种打脸方式,让公子虔八年不出门,这得留下多大心理阴影。
对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施行脸上刺字,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种做法太刻薄。
故而让太子对商鞅心生怨恨,也使得公子虔等人在秦孝公去世后成为反对商鞅的主要力量。
2.对百姓严苛。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变法的措施确实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过于激进也过于严苛,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满,
比如让连坐走向法制化,重罚轻罪。在渭河边一天杀人七百,杀得血流成河,不是敌国打仗死人,是自己人杀自己人,连坐一片,上至老人下至婴童,怎么能不招民怨。
商鞅后来逃亡途中住店,不敢出示身份证明。
因为法律规定无证严禁住店,所以被店主赶出。给店主多少钱都没用,因为店主害怕连坐。
可谓作茧自缚。
3.对友背信弃义。
商鞅与公子卬原来在魏国是很好的朋友,可惜一个正义的传统贵族遇到一个不择手段的法家传人。
在战场上,商鞅使诈,公子卬守诺。
结果,传统的正义输给邪恶,商鞅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商鞅后来逃亡至魏国恳请收留,直接被拒绝。
可谓天道轮回。
4.缺乏政治盟友。
商鞅在秦国变法期间,主要依靠秦孝公的支持。在人生高光时刻,他并没有在朝中建立起广泛的政治盟友网络。
当秦孝公去世,新君即位时,商鞅便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开始“裸奔”,朝中的反对势力趁机对他发动攻击。
5.贪恋权利富贵。
商鞅变法成功,秦国强盛,商鞅也位极人臣。
如果他听从赵良劝告,急流勇退,或许可以保全自己。
但是商鞅没有看破荣华富贵,反而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更加激化内部权利斗争,功高盖主,日后即位的秦惠文王能饶得了他?
车裂前的商鞅看着连坐的全家老小几十口,回想赵良的劝告该多么感慨。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新法,仍然沿用。
人死法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