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从“xin”出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促进基层减负有“量”更有“质”。
从“心”出发,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政绩观错位,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味地追求个人政绩,国家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为基层减负重点要从思想上入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树牢正确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淡薄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 以进取之心对待“事”,走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没注意”的政绩观误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松绑。
从“新”出发,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部分地区存在开会发文多,检查督导多,台账留痕多的现象,给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要让基层真正减负,就要破除“材料为王”、告别“文山会海”,精简会议和发文,防止出现会议“线下变线上”、文件“红头变黑头”的局面,让基层干部从“写不完的材料,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中解脱出来,打破“天天在基层,却没空下基层”的现状,减轻“有形的负担”,化解“无形的压力”,使减负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赢得大家的“点赞叫好”。
从“信”出发,用实际行动扛起责任担当。基层干部身在基层,承担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任,要牢记为民服务这一宗旨。进入新时代,基层干部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感知民生的“晴雨表”,只有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群众家中坐坐,多从群众的需求“下订单”,以群众的体验“评好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当走马观花、脱离群众的“背手干部”,不当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挥手干部”,不当贪图享受、坐而论道的“甩手干部”。用心排忧解难,始终将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比“口碑”不比“口号”,做群众“信任感”强的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