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但惟致刺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
【华杉讲透】:“读圣贤书要慢,行仁自孝悌始。我们先想一想,自己做到孝悌了吗?对老板、对客户真诚吗?尽心尽力替对方考虑了吗?与朋友相处,够实在吗?……良知之学,处处都是用功着力处。能致良知,则能致良能。有了良知、良能,则无所不能,这就是王阳明向我们展示的人生道路。”
孝悌:“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行仁是从孝悌开始的。这里我就想问:什么是仁?
华杉老师在书中写道:“孔子讲了一辈子仁,都没给仁下过精确的定义。每次面对不同的人,他的解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谈话的语境不同,他的解答都不一样。这就叫因病发药,又叫因材施教。”
这里让我体会到「仁」是致良知的结果,每个人致良知的程度不同,在具体行动上的体现也不同。仁不能被定义,它是发自内心的良知良能,一旦被定义就像KPI指标一样,人们的动作容易变形。
行仁这条道路上的起点是:孝悌,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
坦白地说,我没有做到。从大的层面看,我要先管好自己,然后才是向外照顾其他人。这里非常重要的次序问题。如果没有照顾好自己,为了仁而仁,就没有意义。
从小事看,随处都可以仁。在每天的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上,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小事。比如:不给别人添麻烦、与他人相处言而有信、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这三条是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很难100%做到。有时会偷懒,有时会因为利欲而说谎,有时不自知,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视而不见。
而且,在跟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与他人的回应方式和内容保持距离,不受他人回应的影响。有时候会有一种内心失衡感,会觉得自己对他人很好,他人的反馈很平淡。如果受这种反应的影响,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得冷漠。
很重要的课题分离是:他人怎么回应是他人的事,我怎么做是我自己的事。我不能因为看见了别人不实在,我也变得不实在;我不能因为别人在糊弄,我也开始糊弄。要保持自己做事的标准和对事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