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仁厚之风的里弄最美
《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华杉讲透】:“『里』,二十五家为一里。「里仁之美」,有仁厚之风的里弄最美。『知』念「智」。如果你选择居所,不选择风俗仁厚的地方,就是不明智!『仁』在家庭,夫妻和睦、父子相亲、兄弟相爱;在邻舍,出入相依、患难相助,没有残忍浮薄之人。在仁厚之里一家有客自远方来,左邻右舍跟着热情招呼,不亦乐乎。”
最近两年因为搬家的经历,让我有跟不同的人住在一起的机会,能够从生活层面深入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参差。这个过程让我见识到了人的多样性,不再以己度人;也明白「环境」中的人对自身感受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和磁场是有道理的。
现在这个社会,人活得越来越冷漠,真正具备「仁厚」品质的人非常稀少。选择居所,也就是选择同一个屋檐下的人,这些人构成了居住环境,环境也在反向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华杉讲透论语》:“孔子说过一句话‘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君子放在奸邪的小人上面,能让小人也变得正直起来。因为小人就是想得利。奸邪无利,正直有利,他慢慢也正直了。就像把一块直的木板,放在一块弯曲的木板上面,那弯的也给直的压直了。”
这让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是,在一个大环境中,位置最高的人,大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示范给晚辈看;其次要多鼓励人群中「直」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环境的氛围,从而形成「仁厚之风」。
当想要形成一种风气,而又无法形成的时候,一方面是没有示范;另一方面是没有树立标杆、榜样并给出积极反馈。
人更多的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而非生来如此。因为“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要向这些「仁厚」的人学习,按照这些标准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其次在选择居所的时候要注意对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的感知。
030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华杉讲透】:“「约」是节约的意思,这里指穷困。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安处在穷困的环境中,因为时间长了,他就会放弃原则,不择手段地要改变;也不能长期安处在富贵安乐的环境中,因为时间长了,他就会骄奢淫逸。『仁』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安处在穷困的环境中,因为时间长了,他就会放弃原则,不择手段地要改变。”
这段话首先让我理解了一条“人类行为的发生机制”,当一个「不仁」的人长期处于穷困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就会做出各种所谓的“逼不得已”的选择。这些选择和行为的背后是放弃原则的表现,更是放低自己做人做事标准的表现,放低自己的标准,也逐渐地沦陷在『不仁』中。
这里值得追问的是,「仁」是什么?
《华杉讲透论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仁则心安,不仁则不安,仁,是他的本心、本性。智慧的人,知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知道仁义的价值和利益,所以也按仁德的标准来行。这就是仁者和智者的区别,就是《中庸》里说的‘生知安行’和‘学知利行’。仁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行仁德,自己不安。智者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因为聪明,知道了仁德的意义、价值和利益,所以能约束要求自己。不管是‘生而安行,还是‘学知利行’,只要行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华杉老师这段解读让我体会到了『仁者』和「智者」的状态以及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不仁」的人既不是智者,更不是仁者。
『仁者』和「智者」的状态是:行动上追求是心安。二者的区别在于,「仁者」追求心安是遵循本心的选择,不仁会坐立不安、浑身难受;『智者』是明白遵循「仁德」会带来什么结果,然后按照仁德约束要求自己,做出仁德的行为。结果和行为表现上是一样的,但是发心是不同的。
《华杉讲透论语》:“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提出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所有的东西,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学多了,学歪了!这个,特别深刻,特别普遍!”
对照这两段话让我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状态。按道理说,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良知良能』,就是天生就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不该做。但为什么越长大越不知道了呢?因为学多了,学歪了,做事不「致良知」了,良知也就逐渐地被遮蔽了,逐渐地沦为「不仁」之人。
自己所处的阶段是,从「不仁」走向『智者』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反思觉察,看到自身存在的「良知」被遮蔽的部分,这些是过去不懂得反思觉察造成的现象,并非是有意为之;在这个过程,也强化自身存有的「仁德」的部分,擦亮跟强化它们。在不断『明明德』的过程中,诚意正心,修正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内心,做事不再依靠自我约束,逐渐地走向「仁者」的状态。这里我突然体会到,这好像孔子所描述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这是需要一生不断修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