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听了某大学信息科技专业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专题讲座,收获颇丰。
讲座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专家的视角更高远、观点更客观,且从学术研究层面展开,分析更系统、深入。
对比来看,当前多数AI教育相关培训更侧重技术实操,比如利用AI生成数字人、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点名、小组积分、课文抽背等班级管理小程序;借助AI完成表格数据分析、工作总结撰写等,减轻办公负担;或是辅助教师备课、设计课件与作业——这些“助学、助教、助研、助管”的应用场景,虽常被提及“效果好”,却鲜少有人用数据或理论支撑说明“究竟好在哪”。
昨晚的讲座恰好点出了这一关键问题:如今全国中小学都在推进AI应用,但应用效果的评估与关注却严重缺失。很多公开课虽引入数字人、智能体等元素,课堂结构却仍沿用传统思路,仅增加了表面趣味性,更像“表演”。
讲座中还提到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当前通用大模型虽知识储备丰富、部分能力超越人类,但易出现“幻觉”,需使用者仔细甄别;且这类大模型并非为教育场景定制,其实际作用需信息技术专家、教育理论专家共同观察,更需要一线教师通过实证数据检验。二是当前AI教育应用存在“重复性劳动”问题,很多人盲目跟风却缺乏创新,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深圳某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组建创新团队,由分析科牵头找准AI融入课堂的切入点,再联合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开展实践、形成案例,最终总结规律、沉淀理论成果。
我与专家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通用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支持“自学与成长”,能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对成年人与孩子都有巨大帮助。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尚未重构适配的学习生态与应用模式,AI在学习过程中“在哪用、怎么用、效果如何”,仍缺乏完整机制。
因此,“以创新牵引AI大模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理应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AI大模型激活学生学习动力、重构师生关系,甚至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变革——这需要我们打破现有流程局限,找到真正适配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