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友“拾”光



从古代的西王母青鸟传书,而后流于民间的鸿雁、飞鸽传书,到文革时期,文人之间的笔战,鲁迅先生以思想为剑,以寸笔为枪,再到抗日时期有海娃鸡毛信……

接下来八九十年代的“笔友”们,你们还记得吗?

362200,那时的这个邮编,第一次知道,也不会再忘记。

八零末的我们可能是用书信交往的最后一批人了。

大概小学三、四年级,或许是学校的安排,老师让每一个同学与远方那素未谋面的学生交笔友,现在想来,是“与大山孩子手拉手”之类的笔友计划。后来才明白过来,是因为依稀记得在互相通信后的第几封信里,我在信封里整整齐齐地塞进几张被书夹得异常平整的零钱。

写到这,我又回想起了些许片段,在这封夹着钱的信封被远方的笔友收到后,当再次收到她的回信,信里满是感激的话语,很是得体,我反复看了很多遍……

笔友,这是个多么温馨的名称!

既是笔友,便得有笔名。往事总是“不堪回首”,我的笔名——“佐藤伊”,想来发笑,不难猜,那时台湾剧与日剧盛行,一个笔名反应着你当下的时代环境。

第一次写信前,那时的信纸很精美,也很香。我和同学一起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信纸,也会想象着笔友喜欢信纸上散发出的某种淡淡香气。

在某个蝉鸣聒噪的午后,我坐在房间窗边的书桌前,想象着远方的笔友,有点紧张,现在我甚至已经忘了她的名字,但那时以名相称,并括号——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再写上经典的问候“展信佳”。

接下来第二段的内容自然是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从外貌特征到兴趣爱好,从个人性格到家庭成员,犹如“调查户口”般地互报家门,多么坦诚相见,又毫无顾忌。

自我介绍中,我写道:我脸上有小雀斑。她回说,那也挺可爱的呀!这是那时第二个这样“夸”我的,第一个是我的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李老师,他在期末手册评语里开头第一句就写道:你笑起来有着甜甜的酒窝……以致于后面的重要评语我给忘了。

这一幕幕,在尘封已久的脑海深处又一一浮现。

莫言说,《新华字典》,是他小学辍学后得到的唯一一本“书”,陪着自己度过了很多寂寞的时光。

这本看似普通的“工具书”,在我与笔友的来回信件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里只见其文字,文采,不能见其容其貌。而文字是一种融性格、心境、语言、表达于一体的东西。它所能感受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境。

她写得虽然没有多么华丽,却行云流水,很是让人舒服畅快大气。

所以,当我写信时,想要故作文采又词穷或遇到无法书写的字词时,我是不愿意用拼音代替的,只能一遍遍地翻阅新华字典,写着生疏的字,总觉得这样会让她觉得我“学识渊博”。通常是写了一遍,边读边修改,而后又抄了一遍,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写罢,贴上邮票,写上邮编,某班某学号收。

带到学校,交与班主任,然后就是整个过程中最美好的部分——最美好的部分不是你盼望的东西真正到来,而是你知道它一定会来,而你在等待它的时刻。

会因收信而雀跃,会因寄信而期待。

后来我们还互寄了照片,我还清晰记得寄出去的哪一张照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她的。

那时不曾想,人生中的第一个笔友,会成为唯一的短暂的笔友。

那单纯的美丽曾经,逐渐失散,远在他乡的她也许都已经过着幸福的生活。

现在,很少人再提笔,亦很少人再写信,信筒静悄悄地立在路边,谁还会寄以希望呢?恐怕它已经一种时代的纪念品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送大宝去上足球课,顺便去...
    花婆婆anan阅读 1,048评论 4 5
  • 1 现在恋人或者朋友之间,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吧。在我小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日子,写信是非常流行的风潮。 文具店里摆着...
    聪明的猫阅读 641评论 1 3
  •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谁没有曾经?谁没有过去?谁的青春里没有埋葬过爱情? 我叫笑笑,特别喜欢笑...
    青荷妖妖阅读 1,095评论 24 32
  • 我想,在我们那个年代,交过笔友的应该有不少。那些年交过的笔友,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仅仅是记忆里最珍贵的东西吗?对...
    微微510阅读 266评论 0 1
  • 从堆满书籍的柜子里发现了一个信封,取出来发现已用透明胶将封口重新封了起来,刻印在信封上的那个名字我依然记得,但是对...
    Miri米睿阅读 366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