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届12年”系列(一)之07届
最近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后台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李老师,正好您刚创建了一个个人微信公众号,何不借此平台和机会,站在老师的角度,为送走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写一篇公众号推文,以此来回顾您的教学生涯,分享您的教学故事,并谈谈在这一过程中您的感想。刚看到这条建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好写的,陈芝麻烂谷的事,加上跨度时间长,牵涉的人或事太多,可以说千头万绪无从下笔,更何况“群相”的角度是很难把握的。但这几天闲暇无事,再细想这一建议,个人觉得这个建议其实还是不错的,不过要稍微提升它,不是写一篇,而是推出一个系列,所以才把两个看起来没关系的数字联系起来,取名“7届12年”——在近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由自己送(了)7届高三毕业生(07、08、10、11、14、15、17)。
接手07届,纯属偶然和机遇,偶然是因为当时的我刚入行,作为新老师,加上正教着05级高一(后来的08届高三),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应是一级一级而上,但因为人事变动和学校的突然安排,我抓住了这个由偶然而变成的机遇,直接从高一新老师变成高三毕业班语文任课教师兼重点班班主任,这其中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我也明白了工作中的认真,领导是看得到的,尽管在高一时我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教学事故”(与学生“单挑”,以后的文章会提到),但Z姓和X姓两位领导仍给以重任,不把这一“事故”放在心上,那我能做的只能是更加尽力,为自己这个机会而努力,为即将接手的新学生而充满干劲,让信任自己的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遗憾的是,我努力了,我充满了干劲,也应当没让选择我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后悔,唯一对不住的是我的这批学生。
或许是因为中途接手,加上因为重新分班,部分学生原来喜欢的班主任不再是是自己的班主任,甚至没跟上高三,不明其中真相或缘由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我挤掉了他们喜欢的老师或班主任的位置;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在前两年的基础年级当中,我不是与他们一起走过来的,没有经历或见证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致刚接手时,有部分学生宁愿转到原先班主任担任的普通班,也不愿在我担任的文科重点班当中呆着。刚开始,我有点气馁,也有点小情绪,想转就转,心都不在这,就早点离开这个教室。后来我发现不能再这样下去,不是怕学生少,而是这样下去会显得自己无能,没有一点教师个人魅力,这与我在上一学年高一还受欢迎的情形截然相反。
从此,我尝试着走近学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现在想想,自己的付出只能算是百分之七十,对他们有所保留,可能当时的心里一直有根刺:你们这些“免崽子”对我不忠心,我就对你们不上全心。所以十年后的今天再去回想这批学生,可能真是记忆不多,感情不深,交集太少。我想他们对于我这位曾经的班主任,也没什么太多的印象。在近些年的偶尔联系当中,这批学生仍然是那么一些,甚至还有减少的趋势。这不能怪他们,怪就怪,班主任的付出多少,过后的他们是能感受到的,因此是我有愧于先,前事因,后来果——最愧疚的一届毕业生。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与这批学生的大多数已经断了联系,但在已知的学生当中,他们混得还是不错的,见到面仍会叫声“李老师”或发短信问候,即使是已经成为同事的学生。
曾经有一次,在和一位同事聊天时,不小心说了句学校某某是我的学生,她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吧,你的学生?我问道:“为什么这样说?”“他看起来比你还老。”对于她的回答,我虽认为她是开玩笑的,但仍对此回答颇有微词,立马反驳道:“别胡说,人家是我的第一届学生,还年轻着呢!”想想,之所以会这样说,可能是真还有一份情在,要不我既不会去辩解,更有可能还会炫耀,一个比我晚很多年出来工作的同事怎么看起来比我还老,人家这是在夸我,为何不领这份情?
十年过去了,当初的他们应当早已是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了;或许他们的人生经历的东西比我还多,还充实。在他们即将步入“而立”年之时,我们互相都已淡忘甚至记忆当中毫无对方的印象。他们不亏欠我什么,反过来可能是我对他们的付出有所亏欠,有所愧疚,不能在他们最关键的高三那一年为其助推启航,现今仅能以此短文说出自己很久以前就想要说的话。
最后以一句作结:教师,你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学生心中留下太多的“阴影”,要不以后可能会成为自己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