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学习强势知识
一、什么是强势知识
在解释什么是强势知识之前,我们先举例说明它的反义词——垃圾知识。
《读者》有一篇文章说,国内有个杜甫研究专家在国际上拥有一项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他用了19年时间研究证明杜甫是吃牛肉死的,因此成为权威。
我原先以为研究杜甫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高雅的诗词,没想到有人执著到用19年时间研究杜甫是吃什么死的。这个研究成果不是学问,它对人类社会毫无价值,称之为垃圾知识最恰当不过了。
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没有人能够学得完。然而人的寿命却是有限的,对于世上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家庭、乃至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听惯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的格言,殊不知劣质的知识就是垃圾。万一我们化了大半辈子时间学习或制造垃圾知识,那人生岂不可悲!
知识的价值可以用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所谓强势知识就是“能够最快地为社会创造最多财富的知识”。我们应当在短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时间里学习和应用强势知识,而不是垃圾知识。
二、把事业建筑在强势知识之上
诚然,世界上的强势知识是无穷尽的,人人都有自由学习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一种强势知识都适合于每一个人。比如,让出色的艺术家和软件专家互换角色钻研对方的学问,两者可能都将一事无成。
由于人的精力和特长都有局限,所以人们常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同理,我们应当“有所学而有所不学”。
一般地,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毅力、悟性(天赋),发掘适合自己的强势知识,并把事业建筑在强势知识之上。
勿容置疑,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人们还年少无知的时候,如果完全凭兴趣自由学习的话,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偏科。所以教育部门会实行强制的基础教育,可谓用心良苦。例如尽管大约有50%的人不喜欢学习数学,但是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不管你感不感兴趣,年年都要学数学,使你一生受益。
当人开始读大学了,这个时候再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好好分析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当然,你感兴趣的东西未必都能学得好,更未必成为你的事业。在读书的时候换专业,工作的时候改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年轻人切勿过多地受正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并不推崇“干一行爱一行”,因为爱和不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无需听从口号。我更不赞同在事业上“择一而终”,因为这可能使生命失去色彩。人是易变的,只要朝着更加适合你的方向改变,就叫“与时俱进”。
我读高中的时候最喜欢学物理,成绩一直很好,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由于农村的孩子视野太有限,我不知道大学里有五花八门的专业,所以志愿表里通通填写了物理系。1990年我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读大学,刚好碰上海湾战争,全校人都在大谈打仗。在那种气氛激励下,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立志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为国防做贡献,毕业后就隐姓埋名到戈壁滩搞核武器,请家里做好思想准备。这个理想不到半年就被我自己废除了,因为军训生活非常艰苦乏味,令我对戈壁滩不再有一丝兴趣,想不到幼稚的理想竟然如此脆弱。
大学三年级分专业,我选了“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专业,当时我对芯片设计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不到半年,有两件事令我对这个专业心灰意冷:
(1)我看不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物理学家,至多成为物理教师;
(2)我虽然能够用心算解答比较复杂的模拟电路,却竟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束手无策,我一直都搞不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一个对数字电路毫无知觉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芯片设计专家的。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尽管我是全系的尖子生,却下定决心放弃这个专业。尽管我的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是“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但只是挂名的专业,我连三极管的工作原理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全部转向了软件开发。所以从大学三年级起直到硕士毕业,我活脱脱是个程序员,并且靠软件获了许多科技奖励。由于我没有学过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其实内功很差,但是当时谁也觉察不到,我也误以为自己是软件天才呢。
为了使自己成为名正言顺的计算机专业人士,我就到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读博士学位。当时对计算机图形学特别感兴趣,于是给自己设立了奋斗目标:35岁之前成为国内一流的图形学专家,成为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我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的3年多时间里,获得了很多令人炫目的荣誉,但只有我自己明白这3年求学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败笔。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图形学,非常认真地学习理论知识,非常执著地开发图形学软件。但是直到博士毕业之际,我才发现自己在图形学方面没有天赋(数学和技术两方面都没有天赋),不适合干这一行,不得不放弃。这是个非常可悲的结果。
我到企业工作后,再也没有接触过图形学,也没有再编程,虽然可惜,但是并不心疼。我的兴趣转向了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这一次,兴趣、毅力和悟性用对了地方,我化了3年的时间用于研究和实践,终于拥有了真才实学,不断地产出有价值的成果,令自己欣慰。
回顾十多年的读书和工作生涯,我不断地改变兴趣,常常在付出努力之后再放弃,得失参半。我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没有放弃就不能轻装前进。尽管目前自己干得不错,几年之后我仍然会放弃,继续探索新的兴趣,掌握更多的强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