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抑郁症》一书中,看到一个女孩小高的故事。5岁那年,爸爸被迫下岗后,妈妈几乎把工作之外的时间全放在她身上。盯着她学习,要她看书、写字、画画。有一次她记不住乘法口诀表,妈妈突然情绪失控,在教学楼前暴打她,逼她背到会为止。
爸爸创业之路磕磕绊绊,家里一度没有收入,妈妈把焦虑和愤怒都发泄在她身上。动不动就打她打到皮青脸肿,还用语言侮辱她,甚至往她脸上吐口水。就这样,长时间遭受妈妈的“情感暴力",她的情绪越变越糟糕:焦虑、暴躁,头痛失眠,有自杀倾向,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原本学习优异、乖巧懂事的她,因为妈妈的失控,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看到这个故事,想起心理专家李雪说的:有些父母,通过吸食子女的能量来洗涤自己的灵魂。
因为被负能量困住,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所以强行将自己的愤怒、焦虑、恐惧、委屈转移到孩子身上。
硬是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样的处境中,他们才感到舒服、释放、平衡,在他们这里,孩子是自己能量的来源。他们通过打压孩子,训斥孩子,缓解内心的不安和恐惧。然而他们忽略了,孩子的能量一旦被吸取,就无法再焕发出该有的生命力。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成为父母后该说什么,该如何善待孩子。总有一部分父母,心智稚嫩像小孩,任性妄为,口无遮拦,完全忽略眼前的孩子比自己还敏感、脆弱,更需要保护和照顾。在他们充满戾气的内心世界里,无辜的孩子成为“救命稻草",用赢弱的身躯撑住他们沉重的情绪压力。心理研究表明:那些长期生活在充满敌意、负能量环境的孩子,更容易退缩、无助、失去控制、自我攻击。
特别是父母放任自己的失控行为,不停攻击孩子,吸食孩子的能量,实际上就建立了一个恐惧主导的环境。孩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抗外界的负面影响,很难有额外的能量让自己健康成长。当他的心理能量被父母的牢骚、不满、打压耗竭后,就像身体失去该有的免疫力防护,各种心理疾病随即而来。孩子有没有生命活力,和父母有关。父母整天满口的抱怨,否定和攻击,孩子是不可能在这样混乱的土壤中开出亮丽的花来。
父母把家当成情绪的“垃圾场”,孩子只会活在“垃圾堆”里,无法快乐和自由。
生活纵使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但为人父母,为孩子计,永远不要"吸食"孩子的能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其敏感的小生灵,是父母能量的接收器。
让他更好地成长,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父母应该做到传递足够的正能量,给他未来铺好花路。
1.用鼓励代替打击,用肯定代替否定。
教育专家尹邓安在孩子上学读书那会,每天都会对孩子做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
第二件事是对他们说"你真棒,你比爸爸强”。
再弱小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语言上的正向激励。
父母的关爱,会让他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感,而这是他正能量的来源。
2.自我觉察,做好负面情绪管理。
身边一位朋友,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烦心事多,就习惯吐槽、发牢骚。
发现儿子不大爱亲近自己后,她特地买了一个"不抱怨手环”。只要一觉察到自己在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坚持做到手环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就这样,朋友慢慢改掉了发泄负面情绪的坏习惯。父母要学会自我觉察。特别是自己内心有大量的负面情绪积攒时,要用正确的方式化解,比如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或找身边成熟的人倾诉,调整状态。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什么话都对孩子说,孩子还小,承受不起父母情绪之重。
3.自我赋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兰海说成长》有句话这样说:“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每个成年人来说,都是最大的战--挑战的不仅是我们的耐心,还有我们的眼界。"
特别是如今的环境,孩子接受的信息、眼见的东西日新月异。父母无法再用过去的方式去对待、教导孩子。育儿即育己。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学习和成长。
迈开学习的脚步,很大程度是传递一个信号:孩子,爸爸妈妈愿意为了更好照顾你,重新开启学习之旅。而这件事,本身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