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分享:视听交替美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除了作为绝句,三、四句在句式上有所变化外,作者更能灵活运用视觉、听觉,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首诗中,从听觉的边声到一轮秋月照耀下的长城,这个静态视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边疆战士的边愁。
第一首从视觉的由边城、秋月、关山营造的辽阔景象,更有《关山月》的悲凉的乐曲,引起征人对闺中人的思念。
下一首中关城榆叶的疏黄与回军掩尘骨的理由,似乎让我们的耳畔已听到了将士们的哭声,可谓悲中有壮!
因此,在诗歌中视觉,听觉的交替综合运用,从不同的感官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而第一首及《出塞》诗中,则体现的是边塞将士们豪迈的英雄气概。
(曹)
12月11日分享:
诗中有画:心灵中的“动画”
中国的绝句和律诗大多都有“诗中有画”的风格。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视觉图画为主,但能突破图画的静态。一、二句从色彩的对比上写雨,着一“乱”字境界全出。三四句从相对静中有动的视觉画面,经过大动态的风云变幻,最后又定格在静态的画面上。从色彩的黑白队转到心灵的游动到静的变化,使得本来静止的画面变成了被施同化了的动画。以“动”写情显示出苏轼豪放派的气概。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全篇写景,但静中含动,“送青来”的“送”与可视之静态中蕴含着不可视的“动感”,即“动情”。
刘长青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二句“日暮苍山”“天寒白屋”冷色调的画面隐含了隐隐的茫然、焦灼的情绪。后两句以声来写静,充满着人世的生活气息,传达出一种无言的温暖,默默的安慰。整首诗的情感是视与听、寒冷与温暖、孤寂与安慰的意脉转化。
静的是景,是一幅画;动的是情,是一首诗。这便是心灵中的“动画”。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