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希拉里爵士: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
记得小时候,当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想象: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孜孜不倦于三尺教台;想成为悬壶救世的医生,穿着白大褂奔波于医院;想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律师,口若悬河为民伸张正义……
长达后的我们发现,职场理想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授业解惑的老师,有时候会面对家长的不满与质疑;早出晚归的医生,有时候也会面临医患冲突与家庭平衡;伸张正义的律师,有时候会遇上法律与人情之间矛盾……
除了理想中的职场角色与现实落差,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难题,能力与梦想之间差距,职场上的冲突、焦虑,付出与回报预期等都会影响我们职场的发展。
因此,在职场的道路上,总会出现以下状况:刚入职时候斗志满满,工作一个月不到,却累觉不爱,迷茫与失落;工作三年的瓶颈期,面对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缺乏成就感;甚至在职场上取得一定成就,但仍会陷入极度厌恶工作的痛苦循环。
当我们面临这些职场困境的时候,如何摆脱呢?
史蒂文·贝格拉斯著的《自我驱动心理学》这本书,通过最新的心理学研究结论,从东西方哲学乃至社会思潮的演变历程,结合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辩证的剖析职场上出现日复一日的疲倦感缘由,并给出许多自我驱动的方法。
本书是美国《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早已疯传于欧美职场,受到众多职场人广泛认同。作为心理学咨询师,贝格拉斯博士治疗过好莱坞明星、《财富》500百强高管在内的上千位人士,指出精疲力竭感是一种心理疾病,不可轻视,有很多成功人士因为对精疲力竭症处理不当,而自毁前程。
一、找不到工作状态?可能你已陷入精疲力竭症!
本书作者认为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微小的琐事所引发,症状表现为成功之前的焦虑以及成功之后的倦怠,即你努力实现了目标,并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结果并没有如你所愿。
精疲力竭症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1)工作上出现的疲惫感、无力感,无法通过一段轻松的假期来调整,即使是身在旅游也无法让自己身心放松;(2)容易出现自我设限的行为,甚至会出现酗酒、吸毒等来抑制自己表现和理性思考,从为自己失败找借口;(3)出现压力下失常的表现,关键时刻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水平,甚至出现怀疑自己能力的心理。
当我们陷入精疲力竭症时候,往往会工作不在状态、对工作内容极度厌恶,甚至想逃避的行为,以致工作效率低下,整天想着辞职、跳槽。如果缺乏对精疲力竭症认识,往往很容易陷入频繁换工作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从而造成对自己和未来失望感。
二、对症下药,陷入精疲力竭症的三大原因。
在工作中,导致我们工作不在状态,每天都想着下班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办公室政治、与同事相处不愉快等外部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内驱力造成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现实与理想落差。本来以为这是一份很有发展前景、工作内容极具挑战力的工作,却发现只是打杂的,而且看不到未来发展前景,这时候很容易陷入“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迷茫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却找不到出口。
2、 价值观相悖。内心是向往小城市慢生活,工作下班后,好友聚聚,而不是大城市人来人往,人情冷漠,却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在大城市拼搏。或者向往大城市自由竞争,机会众多,却困于父母所谓的稳定工作,而在小城市磨洋工。
3、 沉重的期待值。主要有自我期待过高,但是自我能力有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失望感。以及父母的期待让自己对工作无所适从。
俗话说,心态决定状态。这些内心的思想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从而改变一个人工作的状态。因此,要避免陷入精疲力竭症,认清内心的需求,调整心态是关键。
三、摆脱日复一日的精疲力竭感的七大“法宝”
(1)、首先,整体的自我认知评价。
德国一句谚语:如果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那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只有从整体角度认清自我愿景及评价自我,明确及坚定自我职场的方向,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认知自身内心深处的愿景及者对自我职场力的整体评价是治疗和预防精疲力竭症的基础。只有认清自己需求,根据自身职场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中途转换职场的方向。即使目前工作暂时与最终发展方向有些偏颇,但坚信一切付出都将会助推自己走向最终理想,也就会不拘小节,奋斗有干劲。
同时,只有当你能以整体的概念来评价自己职场能力,而不是注重某部分职场能力如演讲能力,以致只看到自己短处,而迷失自我,才能坦然面对工作中的挑战与机遇。
正如书中所言,作为成人,我们所需要的自由不是像孩子一般无忧无虑的玩耍,而是自由去经历和追求能让心灵得到满足的事物。
(2)、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发展自己兴趣爱好
21世纪是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时代。新媒体、知识变现、社交电商等发展,让大家有众多渠道把自己兴趣爱好变现,从而增加自己工资外收入。人们不再是单单干一份工作,拿一份工资。有的人他正职是一名程序员,但他也是一位拥有众多粉丝公号主。只有当你收入渠道不单一,而是多元化,你对工作就拥有更多自由的选择权。
正如书中所说,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对待职场要像证券投资一样,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上,分散投资,确保自己始终拥有最高效的投资回报(ROI)。同时,对新事物保持贪婪,而不是对物质保持贪婪。除非你在某个固定职业中获得心理上满足,否则成功将变成痛苦。
(3)降低自我期望值。
当你出色完成各种项目,职场经验越多,你对自我要求就越高,老板、同事对你所要达到的工作要求也就越高,这无形中会导致职场焦虑出现。
从公式自尊=成功/预期中看出,当我们陷入精疲力竭症时候,可以通过降低自我的期望值来保护自尊心的威胁感。如果你的目标及理想来源于内在驱动——那你所做的就能提高自我效能和自尊,这个驱动力才是健康的、可控的。
(4)态度问题。
有时候我们陷入精疲力竭症,有可能因为是眼高手低,有可能是不干实事,只会抱怨公司、老板、同事的不好。因为一个想要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人,绝对不会像差劲的木匠那样,活没有做好就借口说工具太差。频繁跳槽是解决不了心态上问题,即是换一个新的职业方向,但不能脚踏实地,这是注定失败的,因为每一个新的开始都将保持你原有想法。
要获得职业上成功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并不是说你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老板,你的职业生涯才可以腾飞。可以说,随便换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最好的方法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回报。
(6)搞清楚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在职场中处于纠结或进退维谷的人,通常会在脑海中设想很多失败的后果,但是却没有去尝试,去付出,去验证。由于害怕收入锐减影响家庭、或导致自己要挨饿,所以总不敢迈出舒适圈,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只有搞清楚自己害怕什么,如果在避免这些危机基础上,勇敢寻找职场更大发展的可能性,方能焕发职场的活力。
(7)进行心理多元化训练
当多年日复一日从事单一的工作,很容易陷入精疲力竭症。此时,我们需要效仿盆栽艺术,必须将他从生存的环境中移出,并放置在一个新的环境内。即是一个人的天赋和技术都很优秀,但他们仍然需要经常移盘进行精心培养和指导。
毕加索的移盘训练表现在,他能同时进行几项不同的项目,做不同的作品,预防心态触壁,有策略保护自己自尊。比如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受到评论家严厉批评时候,此时毕加索,能够自我安慰:我不仅仅是个油画家,还是一名雕塑家。
通过分散自己对艺术认知,毕加索找到一种让自己不再一棵树上吊死的方法。同时,他也拓宽了自己的认知,长期以来多元化的训练,便建立了多元且抗压的自尊。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得到多方面的积极反馈,那么在面对挑战与机遇时候,内心会变得更加坚强,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那么脆弱。
总结,本书通过众多成功人士陷入精疲力竭症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指出精疲力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此外,详尽分析精疲力竭症的病因、症状,以及如何避免陷入精疲力竭症,从而更进一步为陷入精疲力竭症人士提供科学的治疗或化解方案,值得所有职场人士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