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吗?
记不清什么时候,这句话像毒鸡汤一样被广为传颂,仿佛讲一讲也能聊以安慰。
稀里糊涂选了汉语专业,在该就业的时候,天经地义一般选了教师。在做教师之前,家里也从未有人从事教育行业。所以从未有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全凭自己想当然。可想从事这个行业最初的几年,我对自己并不满意。之所以能撑下来,不过就是自己的固化思维,没有勇气跳出来罢了。
幸运的是,连滚带爬、跌跌撞撞,我反倒是一天天地爱上了这份职业,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乐在其中。我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自我,不断地发现自己潜藏的优势,越来越清楚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可是也有不少人,一辈子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或者说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通常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选了个自己从来都没听说过的专业。毕业后可能又在家人的帮助下,顺利地端上了铁饭碗,而后就是相亲找对象……
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普世的价值体系里,衣食无忧就是岁月静好,折腾是个贬义词,是不被认可的。如果能一直这样衣食无忧下去,倒也不错。就怕是“迷途知返”,突然觉醒,不想这么过了,然而又没有勇气抛下这唾手可得的一切。这才是最令人痛苦的!
“关键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生活中有人求而不得,有人不知所求,比起前者,后者似乎更痛苦。
不少父母为了和手机抢时间,而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从一个补习班辗转到另一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好奇和兴奋慢慢变得疲倦。小升初应该是个分水岭,家长开始焦虑,升入中学以后,科目变多,压力变的更大,除了提分,极少关注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呢,只想作业少点,补习班少点,觉多点儿,未来的事情,还想不了那么远。
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从内在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比如想要学金融的春晓,不让她学习,她跟你急。除了学习,吉他、主持、演讲……做什么事情,都好像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根本就停不下来。
教育走到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给孩子报一对一还是预科班,是国外游还是国内游,价格都已不能作为家长们主要的参考标准。孩子的成长才是家长最为关心的。
孩子未来想要成为的,应该他心目中喜欢的样子,而非父母喜欢的样子。
《阿甘正传》中,珍妮问,“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阿甘说:“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对啊!你可以成为任何想要成为的样子,包括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