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2022年4月17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948天。今天阅读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读书收获:

第七课:态度形成与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定义: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

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

稳定性:形成会持续、不易随便改变

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 A 、 B 、 C 模式    A (情感)  B (行为倾向)  C (认知)

◆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通过态度表明,有利于己

2.自我防御功能: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

3.价值表现功能: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学者撰文发表言论)

4.认知功能:通过态度来赋义

态度的维度

1.方向:  态度指向: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2.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

3.深度: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

1.依从(行为倾向):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与别人一致

无深刻认识和情感,表面,受外部支配

2.认同(情感):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保持一致

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

不要一开口就用指责等语言破坏掉关系

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结合,理智判断形成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等人( C . Hovland ,1959)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传递者一沟通信息一目标(接受者)←情境    ◀构成要素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影响因素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一)传递者

1、传递者的威信  (高低,相似性,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

2、传递者的立场  (中国式劝架)(你在替谁说话?)

3、说服意图      (你有什么目的?)

4、说服者的吸引力 (明星代言广告)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

2、畏惧    (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为倒 U 形曲线关系)

3、信息倾向性  (一般公众:单一”洗脑”;文化水平高:双向;哄孩子,哄大人)

4、信息的提供方式 (有事见面说)

(三)接受者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既定事实/根据直接经验形成(郑州市交通总是很通畅)

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劝告坐公交车者不要挤)

2、人格因素    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

3、个体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不坚定,卷入低,促使转变;重要利益相关,抑制转变

2、分心  分散对信息注意,减少阻抗,促进转变(良好形象的促销员)

分心干扰说服过程(促销过程的噪音太大)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型曲线关系(脑白金广告)

(一)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4种矛盾:逻辑、文化价值、观念、新旧经验

减少、消除失调途径:改变、否定失调一方,引入、增加新因素,降低失调双方强度

(二)社会交换论

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专栏

逆反心理:超限(逃避)/自我价值保护(留面子)/禁果(禁书,好奇)

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行为影响态度,自我卷入影响态度)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

1、量表法  2、投射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

◆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

(间接测量)  讲故事:

图中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图中的人物在想些什么? 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

收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