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标: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
1如何提出好问题
1.1批判性思维定义: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
3)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关键问题
1.2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被动获取知识、不判断
淘金式思维:与知识互动、主动思考、主动问问题
1.3步骤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
10)能的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4价值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5不能让个人感情影响了你对问题的判断
1.6提出问题不是与他人作对,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1.7不要一厢情愿的去判断问题,而是批判性思考
2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1问题
描述性问题:是指对过去或者未来各种描述精确与否的问题
规定性问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2.2结论
定义: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结论是逐步推论出来的。源于分析推理。
理由:找出支撑的理由,我是否应该相信这个结论。
如何找结论:
1)论题是什么
2)寻找指示词
3)有可能的位置:开头、结尾
4)不可能成为结论的东西:数据、例句、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5)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6)问问:所以呢?
2.3自己写的时候要注意
1)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2)结论和理由一目了然
3理由是什么
3.1定义:找到支撑的理由才能判断这个论点的价值
3.2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理由+结论=论证
我们需要推理判断他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问题,他的分析过程是什么,批判性思考这一过程
3.3如何找理由:
提示词
薄弱的理由导致薄弱的推论
3.4自己写的时候要注意
1)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所有理由
2)找都涵盖你的论题的所有刊物
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4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1只有理解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4.2多义词
4.3找准关键词
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情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越来越抽象
4,4检查有没有歧义
1)以为和作者想法相同
2)以为术语只有一个定义
4.5判定歧义
只有出现在分析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最为重要
4.6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的情境
词语的意思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同义词、事例、“根据特定标准的定义”
4.7我们必须对词语的情感冲突倾向敏感,必须对歧义词对这种情感的促进作用敏感。
5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1假设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
2)作者认为理所当然
3)对判断其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5.2到哪去找假设
1)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2)就是一个看法,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5.3理由+[价值观假设]=结论
5.4价值观假设
1)价值观: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2)价值观假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
3)找出价值观的线索
a.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的一个线索;b.产生的结果是;c.寻找类似的社会争论;d.反串的方法
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出用途
5.5描述性假设
1)描述性假设: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未阐明的观念。
2)找出描述性的线索
a.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b.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c.把自己当成作者或演讲者;d.将自己置于相反的立场;e.认识到在原因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获得优势的其他途径;f.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g.多学一些与论题有关的知识。
6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1定义
谬误: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
6.2推理过程中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滑坡谬论: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尝试某种解决方案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所以不采用这种方法
偷换概念谬误:关键词语有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
诉诸公众谬误:引诉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断乱有道理
诉诸感情谬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分散读者的注意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只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你为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得我们倾向于认同某件事而不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将一个不相关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引走
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论证正确
以偏概全谬误:群体极小部分的人经历就得出有关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话就应该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存在着重要有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件事件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互混淆或是认不出这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情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甲引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甲之后发生
7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案例
在被一个论断说服前,要质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论断?是否有证据?证据的效力如何?
独立论断:没有证据证明的事实断言
事实断言:a.描述性结论 b.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理由 c.描述性假设
证据从哪里来?常识;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在很多场合都被证实有效
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案例、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案例不靠谱
8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8.1个人观察靠谱吗——不一定
8.2研究报告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来源?
赞成:可控性;精准性;验证性
8.3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反对研究质量有高低
研究成果会互相矛盾
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研究结论
研究人员的期望值、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导致研究方法、结果、问题带有偏见
作者或者演说家往往会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研究人为程度
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果
8.4评价线索
8.5样本能够代替整体吗?
抽样的方式、样本的数量、影响结果
8.6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8.6.1定义: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的一个相对未知的特殊结论
评价类比: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或相异的方式;相识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找出可替代分类比
证明你在研究情况的一些特征
尽量找出与上诉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知的情况
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情况的一些洞见
10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10.1替代原因:言之成理的解释;因果关系指示词
10.2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10.3找到更多替代理由
10.4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多个原因共同造就事情的发生
10.5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很多因素可能引起组间差异
10.6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10.7“在这之后” 不等于“因为这个”
10.8很多事情并非一种解释
10.9那个原因更合理
a.逻辑上的合理性 b.和你所学知识的一致性 c.以前解释或事件的成功率
11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1.1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11.2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最高的数值
11.3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换成另一个结论
什么样的统计数据作为证据在证明结论有帮助
11.4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11.5表达方式不同效果更动人
12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12.1接受结论之前打个问号?
12.2不完整的推论在所难免
12.3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12.4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社会活动那一部分人没有从中受益?蒙受了损失?
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12.5面对缺失信息的现实
找不到信息,阻止你形成观点
13能得出哪些合适的结论
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二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非黑即白
寻找多个结论
某个条件下合理的结论:条件句来创造多种结论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从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思维更加灵活
不是所有结论生来相等(专家的观点可能会影响到你的观点)
更过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