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读加拿大作家彼得.利耶达尔的一本书《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这位作家是一位教授,他创设了思考型课堂。
书是张主任帮我们买的,这是她去重庆参加培训的时候一位老师推荐的。她觉得挺好,然后就给我们教研组长一人买了一本。
拿到书之后,我特别喜欢,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和一个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思考。有的人思考速度快,被称为聪明人;有的人速度慢,被称为愚蠢的人好,这一点和我们核心素养里面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的。
看了书中的案例,我才发现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其实都助长了学生的不思考。
比如今天读第五章《应对学生的提问———只回答持续思考的问题》。
研究小组曾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回答200到400个问题,有的老师甚至一天要回答600多个问题。那么哪些问题该回答,哪些问题不该回答呢?教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接近性问题、停止思考的问题和持续思考的问题。
接近性问题就是当老师走到学生身旁时,学生会问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类问题和另外两类问题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其实问这个类问题的学生不会主动举手,也不会穿过整间教室去问老师。从简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问这种建议性问题,并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解答,而是这么问符合学生的角色定位,让他们更像学生而已。
学生经常提的第二类问题叫做停止思考的问题,例如我们一定要学这个吗?太多时候,他们可能会换种方式,我这样做是对的吗?他们提出这个问题通常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出了答案,在向你展示自己的成果,又或者他们在向你证明他们是按照你的指令去做,无论如何,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证明一个事实,思考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如果能让你替他们解决这些疑问,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持续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持续思考的问题,就意味着他们会继续解答手头上的题目。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通常是来来来,把一些概念讲明白或者想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一样会问出持续思考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继续研究,继续思考。
思考新课堂
如何快速识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一个技巧是在学生刚拿到思考题时,他们提的问题几乎都是不用回答的问题,要么接近,要么是接近性问题,要么是停止思考的问题。
老师们共同列出了十句话,可以帮助你回答学生的接近性问题,停止思考的问题课。
1.这不挺有趣的吗?
2.你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
3.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4.这难道一定是对的吗?
5.你为什么要这样觉得呢?
6.你确定吗?
7.这可能吗?
8.换一种思路,再想一想呢?
9.为什么不试一试另一种解法呢?
10.你是在问我还是在回答我呢?
如果老师要用问题来回答学生,应该和学生面对面,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微笑应对,听完后再离开。学生就会认为老师的微笑代表了对他们的信任,老师相信他们可以解决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沮丧,但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思考更多的问题,不再需要老师来代替他们思考了。
当老师尝试两周不回答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和停止思考的问题,并微笑走开后,这时候老师再对这项事情进行解释,学生的反馈都变得积极了,他们不会认为老师是在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会认为老师在对课堂的规范进行了解释而已。
对学生来说,微笑和转身离开的应对方式一开始的确有点生硬,但这种方式有助于避开学生的接近性问题和停止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
不过,这个策略对所有学生都有效吗?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你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感到愤怒,毕竟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对老师给他们解答问题,所以你需要更了解课堂的状况,知道什么时候能给学生点个头,眨个眼,说点鼓励的话:“我相信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学生提问前就能用上,以防学生问这类问题?第一种策略是巧妙的与学生保持距离,不要太靠近学生。第二种策略是不回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只回答小组提出的问题。如果某个学生向你提问,他可以回答:“你的组员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或者你和你的祖研讨论过了。”第三种策略是当你走进一个小组时,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他们思考。当你对学生微笑进行鼓励或暗示的时候,你就不是在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应对,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这一章,我觉得和我们平时做的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总希望孩子们问问题,一旦问了之后,我们就很高兴的为他们解决,尤其是当我的小孩子来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留给他思考的时间,他提的问题有很多,都是接近性问题,只需要看清要求,或者说只需要分析一下就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但是他有求于我说明比较懒惰,那对于有一些学生确实这样的,今后学到了这一点,让孩子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然后微笑着离开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协同,
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然后微笑着离开以促进他们只持续性思考。
第六章:提高课堂参与度
————站着口述题目
老师们通常会用以下三种方式布置思考题:第一种直接将思考题投射到投影仪上,或写在黑板上。第二种用讲义的形式分发下去。第三种从课本或练习册上找一些题目布置给学生。这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方法最不能以引发学生思考,用投影仪投影或写在黑板上,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何时布置、在哪里布置同样很重要。我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这恰恰是最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何时布置思考题
如果老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学生就会带着活力热情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去完成思考题。
布置思考题的时间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方式。在布置思考题之前,上课上的越久,老师越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隐晦的讲解某道题目。那么,学生思考的时间必然就少了。在课堂上,老师越是在课程后半段布置题目,就越无法让学生主动思考。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可以在刚开始上课的3到5分钟内布置题目,比较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实际开始上课的时间不是铃声响起的时间,而是老师开始向全班同学讲话的时间,你讲的越久,学生被动听课的时间就越久,他们主动思考的概率就越小。
在何地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站起来,围着老师听讲,他们会变得主动。如果学生站起来,围在老师身边,听老师口述题目,学生可能会更快的完成思考题,提出接近性问题和停止思考问题的概率也会小很多。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相比起坐着听讲,学生站着听讲,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用到核心肌肉,促进血液流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讲,会导致老师想要直接去教学生做题,学生也会被动的学习,不愿主动思考。
如何布置思考题
在黑板上写题的效果远不如口述题目的效果,老师要口述题目,但题目的细节还需要老师一边口述,一边写在黑板上,老师口述题目并不在于要让学生把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而在于要学生自己听出问题,问的是什么,同样口述题目不需要老师一字不落的读出题目,相反,老师要巧妙的叙述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清楚的传递题目的信息。
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是把题目打在投影上,并且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来,在提出来的时候呢,用口述的方式即一边分析一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