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艺术》:评估放弃的能力、抓住切换的时机、盲目的坚持、真正的放弃艺术、后悔的选择、替代选择、安心放弃。
评估放弃的能力:经测算,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是对获益敏感度的2.5倍。
1、风险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A、是否在自己能承受范围内:当人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时,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高估这件事情的收益预期。就如之前所讲的健身的例子,听了健身教练的介绍,觉得自己可以迅速参与健身并实现塑身的远期目标,但实践的过程,需要立即付出并需要长期坚持,于是最终可能因不能立即折现而放弃。
B、是否自己承受:是否自己承受,或者会因为你的放弃,而影响你的家人。不可把别人拉入你的风险圈里。
2、有没有把框架撇除。
撇除框架思维,避免第一思维的影响收到诸如晕轮效应、损失厌恶的影响。多花些时间识别心里框架再进行决策,尤其在重要决策方面。
抓住切换时机:当正确评估了自己的“放弃能力”时,放弃又依靠勇气,而有了勇气仍需要清楚知晓最好的时机在哪里。你的放弃在后期可以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弥补又或者你在新领域做出的成就超过原领域,则也是一个好的切换时机,切换风险已经比较小。时机合适则迅速抓住时机,损失厌恶,风险厌恶,过度追求安全感有可能使你在原本可能有所建树的领域慢慢地被关上了门。
盲目坚持:人们真的害怕失败吗?更深入的剖析应该是害怕失败后给自己带来的“对自我评价低”,或者“比不上别人”所带来的羞耻感。同样的,作为目标,成为不了一名科学家,你并不觉得害怕,因为毕竟人在少数。为了躲避这种羞耻感,在很多事情上便害怕失败,而这种想法又是与“追求最高性价比”的理性思考相矛盾。故而,要剔除这种非理性情绪的影响,则需要重新审视下被植入的错误情感和观念。
真正的放弃艺术:真正的放弃艺术应该是在权衡了利弊以后,选择放弃放弃或者是继续顽强地坚持坚持的。可能面临三个结果:到达了目的地或发现既定坚持的方向不再正确,又或者发现自己走向了一个更好的方向。这样三种结果,同样包含着两种属于放弃的类型。
后悔的影响:包括对已经做过的事情后悔及对未做过的事情后悔。前者是属于有付出行动了,有了执行的情况,属于能力问题。后者则是未付诸行动的心里情绪,后者的后悔程度则通常表现出比前者强烈的情绪体验。毕竟,人们认为克服能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纠正,而克服心理问题只是一瞬间的观念转变而已。比如:好些年不用的东西,清理出去后,突然有一天需要用到一次,便会懊恼起来,倾向于不敢再随意丢弃东西。并无想到在这段长时间里,被清理出去后,给自己带来的正面效应。
替代选择:替代选择是不做A,去做B,只看到了不做A的损失,忽略了做了B 带来的收益。这是非理性的,徒增痛苦情绪。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是:B的收益-A损失。
安心放弃: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存在着假性放弃的可能。比如做一件事情留给自己反悔的余地。也可能因为如此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致使两边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无法足够专注。
在理性思考,决策,勇气,择机,面对,以后安心专注去做,也许这中间的种种内心搏斗和成长,每一个小细节,组成了这样一门放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