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第一课时后认识了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基础上,顺势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探究的主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兴趣,为第三、四课时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打基础,在学生从科学概念理解声音本质特征起到关键衔接作用。教材设计了“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与“观察钢尺、鼓、音叉是怎样发声的”两大探究环节,引起学生原有经验的认知冲突,再以“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深化声音产生的本质。观察发声的物体是本课的主要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意循序性的引导。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浮到放,让学生逐步将探究引向深入,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奇心,但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解释没有探究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本质,并为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变化和声音的传播打下基础。

三、教学准备

   鼓、1把钢尺、1根橡皮筋、1个音叉、几粒豆子、1个装有水的水槽、实验记录表1、实验记录表2.及实验记录表3(以小组为单位)。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提问: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是怎样产生的?

2.听声音

(1)学生欣赏一段鼓声,并说说听到了哪种乐器演奏的声音?

(2)揭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试试看能不能用你们说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活动(一):找出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学生依据实验要求:

1.选择不同的方法多次尝试;

2.记录下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3.实验的时候不要打扰其他小组,积极探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并完成记录表。

探索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橡皮筋。)如果我们将橡皮筋横向拉伸、按压、用手揉搓,它能否发出声音?如果轻轻弹拨呢?

2.布置任务:到底是不是像你们猜测的那样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4.提问:

(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它就能发出声音呢?

(2)同样是对橡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而弹拨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

(3)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

5.讲解:在力的作用下,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橡皮筋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提问:橡皮筋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教学提示: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4.提问: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知道音叉和鼓发声时在振动,但是振动不明显。我们可以怎样运用这些物品进一步证明它们在振动呢?(教学提示:分组实验,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把音叉放在小旁边,使音叉一端与小球刚好接触,敲击另一端,音叉发出声音,小球被弹开;将纸屑撒在鼓面上,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纸屑上下跳动。)

5.小结: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6.研讨:(观看演奏竖笛的视频。)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

7.小组实验:先观察竖笛的构造,再试着吹一吹,感受竖笛发声时什么在振动。

8.讲解:吹竖笛时,空气在竖笛笛管内振动而

发出声音,这说明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声的。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表1,和老师一起总结:通过敲、拍、拨、弹的方法,让这几样物体都发出了声音。

活动二: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表1,进行猜测,(1)声音是由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陈述猜想1,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来证实猜测(1)或者推翻猜测(1)

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

实验要求:

1.选择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方法施加力

2.对比物体发声的情况,记录在记录表中

3.实验的时候不要打扰其他小组,积极探索。。

学生讨论、探究,先小组内说说声音产生是不是因为受力作用。再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经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力的作用不一定让物体发出声音!所以第一个猜测不成立。

学生继续依据实验要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

钢尺、橡皮筋、鼓、豆子、音叉、水槽。

实验要求:

1.物体发出声音时,仔细观察现象;

2.说一说你观察到的现象,并将示意图画在实验记录表3中;

3. 实验的时候不要打扰其他小组,积极探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证实“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先小组探究讨论,再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师生总结:通过实验探索,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拓展活动:我们的发声器官。

1.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出示关于声带的拓展资料,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手感受声带的振动。)

2.学生猜测人类的发声器官是什么?

观看声带发声的原理视屏,了解人类发生的原因,及唤起学生保护声带的愿望。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基础作业

1、选择题:

(1)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2)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  )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2.回家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因分享给你的爸爸妈妈;

3.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报告。

4.继续探索有关声音的其他秘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它发出声音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评价时引导思路不清晰,不到位使学生操作失败,再评价学生时,语言不够激进、精准造成误导学生,造成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所以课堂上引导思路和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想出多种方法去尝试是非常关键的。

      改进设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不爱动脑筋,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难点活动中,我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锻炼和创新意识。同时在实验操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有逻辑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把培养学生贯穿于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作为科学老师。必须有这样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情操,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