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课是董城老师的《“双减”背景下对协同育人的再认识。董老师是光明日报的记者,也是一名小学男生的父亲,他的视角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关注新闻素材,提取课程资源
我是个不爱看新闻的人,甚至那些八卦热点也很难引起我的兴趣。但是听了今天董老师的课,我发现一则新闻里其实蕴含着很多东西,为什么这个人、这件事会被报道,都是有其原因的。比如报纸中关于白菜价格的报道,原先我会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有什么可写的。可是董老师说,白菜、土豆黄瓜等是老百姓的看家菜,这些东西的菜价稳定了,老百姓的心就会安定,这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总书记关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论述: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如何在我的数学课中也融入思政课,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我的教学中,关注新闻一定是一个最好的视角。“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老师的责任田就是课堂教学,就是三尺讲台。我们耕耘的是一片特殊的沃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许我们看不到当下的收获,但是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去教书育人。
2.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感,我仔细反思自己,感觉这其实是我缺少的一项品质。诚然,该我完成的任务,我会特别认真、努力、积极地去完成,可是除此之外的工作,我会退避三舍,绝不主动出击。
听董老师讲他全程参与并推进一所学校所在胡同的“彩虹步道”建成的故事后,我深受震撼。当然,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也是有能力来促成这件事情的人,但我更想说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个社会的进步就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推进,比如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环境的保护等等。
还记得电影《无负今日》中,时任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和几位老先生联名发起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倡议。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推崇尊师重教的风气,为了国家的未来。老先生们一起吟诵鲁迅先生的“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节。
如今我也度过了自己的第26个教师节,倘若没有老前辈们的提议,也许教师的地位、国家的发展都会是另一种局面。当然,一定会向善向好发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这些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去肩住闸门。
3.走心延伸,落实落细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尤其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工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和家长都会各有不同。董老师送给我们十六个字:“同频共振,卡点卡位,走心延伸,落实落细”。
关注时事,捕捉教学资源,使之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和班级管理。想到了这些,做到了这些,就是走心延伸,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