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雨倾盆,让我忆起从前。那个时候人们到了麦收时节,得全家齐上阵,忙碌上一个月的时间。青壮年男女当然是劳力,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们是辅助劳力,拾麦穗,看麦场,准备饭菜这些小活儿,都是老人和孩子的活。
一到了麦收,饮食作息都会有些变化。麦收一忙起来,就没有了时间概念,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起床下地干活了。剩下的其他人开始准备饭菜。因为每天都在从事重体力劳动,伙食和平时比起来,也有所提高。平时舍不得买来吃的,现在也大方的买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炸油条,平时只有偶尔赶集才会买,麦收的时候,卖炸油条的,会炸好一批,走街串巷卖。听到叫卖声,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家的麦子换油条。主食有了,至于菜,有时间就会炒些时令蔬菜,没有时间的话,有提前腌好的咸鸡蛋,开火煮三两分钟,菜也有了。
饭菜都准备好了,进行下一项工作——送饭。在竹篮子下边铺上一层白棉布,油条放进去,煮好的咸鸡蛋也放进篮子里,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凉白开水。水用水壶烧开后,在水壶里凉着。送饭的时候,一手提着竹篮子,一手提着水壶。若是一家有两个孩子,便是一个提篮子,一个提水壶。
到了地头上,扯着嗓子朝地里忙碌的大人们,“吃饭啦”。地里忙着低头弯腰干活的人们,都直起了腰抬起了头,应声喊到:“好嘞,知道了”。还是要再割会麦子,才慢悠悠的往地头走来,找个有树荫的地方,席地而坐,一边吃着,一边谈着今年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