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进阶培训时,我家二年级的女儿楠已经放假一个多月了。那天我在厨房做饭,回头看见她把吃剩的西瓜皮随手扔在茶几上,自己趴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喊她收拾却嘟着嘴说:“暑假就该玩。”这场景让我想起培训课上李敏老师展示的假期儿童生活能力调查——超过72%的孩子在暑假里完全脱离家务劳动,基本过着张嘴吃饭、伸手穿衣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现实对照听课,那些关于家庭劳动教育和亲子沟通的理论,便有了暑气里的鲜活质感。
培训中张新颜老师讲“劳动意识培养要抓住假期空白期”时,我突然想起楠楠的日常。她做数学题时反应特别快,可让她整理自己的书桌,却总说“等会儿”。放假前我总觉得“开学就好了”,听完课才意识到,这正是劳动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家长用“假期特权”消解了劳动的价值,孩子自然无法理解 “责任”二字在家庭生活中的分量。
李敏老师提出的“家庭劳动日志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培训结束后,我给楠楠布置了特殊任务:每天记录家里谁做了哪些家务。第一天的日志本让我红了脸——她写着“妈妈说今天做家务很累,却在刷手机”;还画了幅小画,我一边擦地一边抱怨热,自己却把零食袋扔在沙发缝里。我把这些记录贴在冰箱上,配着培训课上学到的 “劳动价值认知阶梯理论”跟她爸爸讨论:当孩子发现成人在假期里言行不一,劳动教育就成了断流的河。
这之后发生的变化很有意思。昨天晚饭结束,楠楠突然踮着脚尖擦桌子,问:“妈妈今天擦了几扇窗户?”这细微的改变,印证了培训课上那个观点: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看得见的付出,让孩子建立对家庭的归属感。
张晓冬老师关于亲子沟通的“八部曲”,让我想起处理过的一次小纠纷。楠楠和来家里做客的小表弟因为抢水枪吵了起来,我下意识就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对照“积极倾听”原则才明白问题所在:我急于解决矛盾,却没问过楠楠为什么不想让弟弟玩这支水枪。后来我用培训学到的方法,先让两个孩子说完想法,才发现只是误会——楠楠想用水枪给阳台上的花浇水,弟弟以为她要独占玩具。
这个案例让我对“了解孩子”有了更深的体会。培训课上说 “观察要像侦探破案”,我试着在楠楠玩耍时放下手机仔细看:发现她总抢弟弟的绘本,其实是想教弟弟认字;睡前总睁着眼睛,是在用手指在被子上画白天见过的小狗。这些发现比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有价值。昨天楠楠熬夜,我没有直接命令“早点睡”,而是问她睡前在想什么。原来她怕黑,要开着小夜灯看童话书,后来我们商量让我陪读十分钟再关灯,问题就解决了。这正应了张晓冬老师的话:“教育方法就藏在对细节的尊重里。”
在处理和楠楠的小矛盾时,“八部曲”里的“具体指导”原则帮了大忙。以前我总说把玩具收拾好,她却充耳不闻。现在我学着说清楚把乐高放进蓝色盒子,说明白先捡小人再收积木,讲明白这样下周玩的时候好找零件。这种互动正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培训课上那个“假期教育真空期”的案例。楠楠前阵子总把我的发卡藏起来,我起初以为是故意捣乱。学了“情绪管理四步法”(暂停、深呼吸、说出感受、提出要求)后,我没有发火,而是蹲下来问她为什么。原来她觉得我戴发卡时很漂亮,想让我一直戴着。这个发现让我反思:很多时候,孩子的“调皮”里藏着没说出口的爱。昨天她不小心打碎了酱油瓶,我想起培训课的教导,没有责备,而是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玻璃渣会扎脚,我们一起收拾吧。”她眼里闪过的惊讶和感激,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那些关于劳动与成长、倾听与理解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日常生活里扎根,悄悄积蓄着成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