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文旅部发布了《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朋友圈被转来转去,不免也看的多了一些,猛然回顾起来,如今也是自己进入文旅圈的第十个年头了。
自从2012年正式进入一家规划院工作以后,逐渐褪去了对旅游行业的狂热,更多的是冷静的对待和思考,直到疫情爆发以后,对旅游行业遭受的打击,愈发觉得可惜,中国的旅游起步至今也就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在疫情的洗劫之下,不免有点“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同时,令人矛盾的是,我们一直还对疫情结束后的旅游大爆发存有希望,在与“疫情常态化”的博弈中,这一丝希望显得尤为可贵。
不过,今天,我并不想谈旅游,因为自从2016年开始进入“童乡”以后,在接触到从休闲农业到亲子游,从农场运营到基地操作以后,在接触到更多的关于营地教育和研学旅行专业领域以后,虽然都与如今的“文旅”圈脱不了干系,但终究所面向的群体与主导单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现在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系统的事情。
而在《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我也更多的是去关注国家在旅游与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结合和延伸的,这里也不得不提到2016年,国家教育部联合了10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就标志着,研学旅行正式作为教育系统的工作被放到了国家的层面上进行推动,主导部门自然也是换成了教育系统。
在此以前,无论是叫研学旅游也好,还是后来更名研学旅行也罢,包括此前出台的一系列的行业标准,我们都可以看到,主导部门是旅游系统。既然“研学”,那就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起初我们也都是被后缀的“旅游”搞迷了,所以,在经历了由旅行社、旅游机构组织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式的乱象以后,教育系统慢慢也回过味儿来,教育是自己的,学生是自己的,却被旅游系统搞的团团转,也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研学旅行”收归教育系统是经历了市场乱象阵痛以后的痛定思痛。
我们再来看今年的《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里面有一条也非常的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文旅系统终于不再自说自话,也终于认识到此前的“研学旅行”的客户群体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了。“研学实践”一词的最早出现,个人去国家教育部官网搜索相关信息和资料以后,发现我国教育系统从2017年开始,就已经不再提及“研学旅行”一词,出台的所有文件就已经更换成了“研学实践”,虽然二者从定义上是几乎一样的,但我们可以看出从2017年起,教育系统就已经开始在努力纠正旅游系统不规范操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各个地方相关政府机关,可能是由于之前的惯性,也有可能是反应迟缓也好,在出台地方文件时,并没有做相应的调整,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省份的教育系统在出台研学政策时,依然使用的是“研学旅行”一词,不过,这也可能是阵痛期的一种循环反复,随着文旅系统对过往问题的总结和反思以后,将会对教育系统的辅助和服务上面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而不再是利益驱动,毕竟,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赚钱”。
分清了研学旅行向研学实践的转变以后,想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对几个当下比较流行的术语词汇进行汇总和总结,包括: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这些概念都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几个概念中互相都有关联,并且前四个概念最终都归纳于综合实践之中——以下部分观点和文字来自百度
1、研学实践
研学实践即此前的“研学旅行”,概念在业界也比较统一: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所以,我们从定义中也不难看出,研学实践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学习,是校外的教育活动,教育系统是主管和组织单位,旅行只是辅助,是研学过程中的方式,本末倒置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过了。所以,研学实践的重点应放在“研学”上,所谓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国际统称是“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最早作为国家的主张提出,可以追溯到毛主席时代,此后的历任国家主席都对劳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支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过“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实际强调的就是劳动教育。
而劳动教育并不简单的等同于之前的“劳动技能”培训,更多的是注重于对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培养,2015年7月,我国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与全国少工委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文件当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在大中小学中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本科学段不少于32学时),分学段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执行,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目前更多的是指志愿服务中所包含的内容,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志愿服务的提出最早可见于2004年,中发〔2004〕16号文件以及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9年6月,国家教育部根据以上两个文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社区服务也好、志愿服务也好,都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下文我们会讲社会实践。)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一词的概念可大可小,广义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包含了我们以上所说三个大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如果这么看,这得从马克思老人家的理论开始说起,所以,我们还是缩小范围,来看狭义的,也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理解的社会实践:狭义的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是学校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的重要方式。
基于对社会实践的狭义理解,国家从20世纪末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对社会实践的施行提出要求,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201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开始以各类教育主题的形式,推进社会实践基地的申报工作,如科普教育社会实践、节约粮食教育社会实践、消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
另外,关于社会实践在这里个人还想再多说一下,因为今天再系统的整理这些概念的同时,与朋友交流,才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现象从我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存在,许多人的小学、中学时代,都会有两件事的记忆,一是班级承包卫生区、二是升级考试以后的军训(上了初中要军训、上了高中要军训、上了大学还要军训),这两件事在今天似乎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就是学校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而做的努力么,分别是分散和集中的两种方式,成本极低,而且,还节流,就像学校的卫生区,每周的值日生,这也算是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吧,说到这里,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
5、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的,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综合实践是一个专门的教育行业名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叫做“综合实践教育”的原因,它与狭义社会实践同样都是大概念,但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教育更加专精和具有针对性,就是面向学生主体,与传统学科教育相辅相成的,因此,单一从教育的的这个角度出发,综合实践是包含了以上四项活动的,
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并且,在文件中,对九年义务教育中,除了正常的学科教育以外,还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要占到所有教学活动的16%左右的比例,是仅次于语文课的高比例,甚至高于数学和英语两大主科,足以鉴证我国对于综合实践教育的认识比较早,但实际到了执行层面,碍于升学压力、分数压力、就业压力,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时间已经被肢解的支离破碎,甚至我回忆起我的中小学时代,2001年的时候,我已经是上初中二年级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现在没有什么关于自己参加过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的活动的记忆(如果学校组织去看反封建迷信的宣传纪录片不算的话),所以,就只剩下了打扫卫生区、暑假过后操场拔草、参加军训的记忆,如果这算综合实践的话,嗯,这些的确算,或许这就是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探索出来的最为合理的解决办法,毕竟一个时代的开启,需要时间,十六年后,那个《关于推进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发布,才是所有校外教育活动的元年,才是正式作为一个国家政策去推进的开始。
2011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第一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这标志综合实践教育正式从国家层面进行了资金支持,每年3000万的补助资金用于基地的建设和设备购置,这在当时甚至在当下都是一个极为重头的国家支持政策,同时,想要得到这笔资金也是要求极为苛刻的,当然,也有得到资金花不出去,最后原封不动退回去的现象出现,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究竟为何。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四大版块,在四大版块之下还给出了共计152个推荐的主题活动,按照不同的学段进行划分,丰富且使用,为相关课程设计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所以,细细梳理起以上几个概念,溯源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对各位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至少本人从一个混沌的状态逐渐清晰起来,以后再有人说自己做的是研学旅行也好、说自己做的是综合实践也罢,都不会被一家之言所牵制,而是有自己的一个主观判断和思考。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教育部又新发布了2022年的教育工作要点,去读一读,再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