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过一次汉字中国节
设计背景
《新课标》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奠定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其中识认与书写字词是第一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特别强调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认识常用的汉字,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分类整理,尝试发现规律,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设计了该任务群的典型学习主题“过一次汉字中国节”。选择这一学习主题,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源于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三个载体之一,而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传承着文化的血脉,延续着文化的记忆。中国节日作为特殊的时间节点,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帮助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最佳途径。二是顺应低年级学生主动识字的规律。真实情境赋予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在学生熟悉、喜欢、期盼的节日场景中,认识、书写与节日有关的汉字,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帮助儿童建立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汉字的表意特征和构形特点,并以场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汉字词语的认知具象化和结构化。
设计思路
“过一次汉字中国节”学习主题适用于二年级下学期。
根据与现行教材的关联,一般学习主题有遵循、调试、创生三种构建方式,本主题采用的调试加创生的建构方式,以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为基础,以课文《传统节日》和节日童诗童谣为主要学习内容,运用日历、线上资源,相关物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汉字词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在真实的节日场景中进一步拓展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在节日生活情境,调动节日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积累,丰富汉字、词语、童诗童谣的积累,主动发现、梳理节日起源、节日名称以及相关词汇的规律;通过汉字词语的识认、读写、运用,初步了解节日名称、民俗活动以及美食等隐含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初步感受与节日有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亲切感,围绕“过一次汉字中国节”这一主题,设计了具有内在逻辑进阶关联的三项任务和六个学习活动。
任务一:发现节日好名字 这一任务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电子日历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主要传统节日名称的汉字词语,如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还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加上不同的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节日像人一样,会有其他的名字,通过认识节日的“别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积累;运用时间轴,初步感知节日名称与春夏秋冬、上中下旬等四时更序的关系,了解节日名称的构字构词规律。
任务二: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学习《传统节日》《节日美食》等文本,发现节日名称、活动和食品的关联(如春节—春联—饺子、元宵—花灯—汤圆、端午—龙舟—粽子、中秋—赏月—月饼、重阳—登高—重阳糕等)将散点式积累变为有联系的积累;诵读节日儿歌、诗歌和地方节日童谣,进一步拓展与节日有关的词语,感受不同节日的民俗特点,发现传统节日情境中词语间的规律,富有个性的表达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任务三:节日里的字词故事 引导学生学习整合探究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能代表某个节日的字词(如年、除夕、福、元、端午、中秋、重阳糕等),做一份节日汉字海报,用节日词语展现节日的场景;在班级节日汉字分享会上,借助海报讲述汉字中藏着的节日故事,做传统节日的传承人。
课例呈现
学习目标
1.能够在节日场景中感受节日名称、民俗活动和传统美食之间的关联,培养热爱传统节日、热爱汉字的情感,提升文化审美趣味。2.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识认与主要传统节日名称、民俗活动、传统美食有关的生字和新词至少30个,积累至少五首节日童诗、童谣,丰富和发展语料积累和文化积累。
3.能通过积累和梳理节日名称与别名,初步发现节日命名规律;通过梳理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和食物,初步建立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并提升汉字思维能力。
4.能够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通过为节日做词语地图、汉字海报,讲节日汉字故事等方式,在书写、讲述、评价中,整体感受汉字中藏着的节日文化元素,提升对节日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
学习要求
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对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最终结果,提出具体的、可观测的、可评价的学习要求。
学习任务:发现节日好名字。
学习要求
1.数一数截至这堂课,自己已经度过了哪些中国节日。能通过回忆,说出自己度过的主要节日,能通过复现,认读“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主要节日的名称。
2.说一说有趣的节日“别名”。能通过请教他人,查找资料等方式,说出主要节日的1~3个别名,发现不同名字之间的联系,认读相关汉字词语。
学习任务: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学习要求
1.理一理节日活动与美食。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出3~5个节日里的活动和美食,做成词语地图,字词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简单、清楚地说出节日名称、活动和美食所表示的字词之间的关联。
2.诵读节日童诗和童谣。能正确、流利的朗读童诗、童谣,进一步丰富节日词语地图,能主动搜集、整理、分享有地方特色的童谣、俗语等。
学习任务:节日里的字词故事
1.做一做节日汉字海报。四人小组合作,通过商量,选出组员感兴趣的1~2个节日,做成汉字海报。书写应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大小适中。
2.节日字词故事会开始了。用节日地图和汉字海报上的至少10个词语,以合作讲故事的方式,在班级、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合讲述过节的场景。
学习准备
1.学习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学过或积累过的,与节日有关的字词、古诗、儿歌、童谣等。
2.学习资源
(1)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传统节日》
(2)与节日相关的童诗童谣
(3)新华字典。
3.学习工具
电子日历
汉典网
情境任务
节日是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也是儿童最期盼和喜爱的生活经历。在汉字中国结这一儿童既熟悉又新鲜的文化参与情境中,回顾、认识节日的各种名称,探究节日命名规律;分享节日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美食,读一读节日童诗和童谣,拓展词汇,丰富积累,发现节日名称、活动和食品的关联;运用积累的词语,做一份节日汉字海报,讲一讲节日里那些汉字的故事,做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人。
学习进程
任务一:发现节日好名字
(一)学习活动一:数一数度过了哪些中国节?
1.对照日历,同桌合作,按照时间先后数一数,并说一说自己度过了哪些中国。
2.玩一玩“时间与节日”连连看游戏,认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词语。
3.给这些节日排排序,说一说排序理由。
4.做节日名字卡,正确、规范、端正地书写节日名称。
(二)学习活动二:说一说有趣的节日别名。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通过询问长辈、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节日的“别名”,把自己最喜欢的1~2个“别名”写在节日卡片上。
2.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节日名称的命名规律。(如与时间有关,与季节有关,与民俗活动有关的)
学习策略
1.激活经验自主识认书写策略。
2.资料筛选与匹配策略。
3.理解探究策略。
设计者手记
本任务的关键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过节生活经验,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新字词语,了解节日命名的规律,将汉字词语符号与真实生活关联起来,感受传统节日与四时运转的关系,。本任务学习中最常用的节日名称是识字与写字的重点,节日别名的掌握要适度,教师要根据学情做好筛选工作,防止将节日别名的查找变成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将节日别名的记录变成信息的堆积。
任务二: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一)学习活动一:理一理节日活动与美食。
1.说一说。将自己记忆中的节日民俗活动和美食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
2.读一读,认一认,理一理。
(1)自己读一读《传统节日》,圈画出与民俗活动有关的汉字词语,和同桌一起认一认,读一读。
(2)借助圈画的词语以及平时的积累,制作“四大传统节日”词串卡。
3.玩翻翻卡游戏。读词语,点击词卡,用一句话介绍一种节日美食。例如,过春节,饺子是必吃的传统美食。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个节日,绘制一幅节日活动与美食地图。想一想:节日名称、活动与美食之间有什么关联?回忆自己过节时的场景,感受不同节日人们的心情,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二)学习活动二:诵读节日童诗和童谣。
1.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童诗、童谣,粘贴在班级简报,并在小组、班级内诵读。
2.推选出全班最喜欢的童诗、童谣、诵读、积累、表演。
3.交流在童诗、童谣中学到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新词语。
4.将新的词语补充到自己的节日地图中去。
学习策略
一、关联生活策略。
二、游戏学习策略。
三、多元梳理策略。
设计者手记
“不一样的节日体验”这一活动名称蕴含了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节日体验的方式“不一样”——让学生通过语文的方式去体验节日的魅力;二是节日体验的意义“不一样”——让学生在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民俗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内涵。在本任务活动中,“体验”指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文体验的打通,生活经验和文本阅读都是使学生更好的识认字词的资源。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回顾节日生活里的亲身体验和阅读童诗童谣的过程中,重点识认、梳理与节日有关的词语,将汉字符号和具体事物建立密切的关联。教学中应注意:①避免变成民俗知识、美食知识的讲解告知;②不要串讲串问课文内容;③学生制作的节日活动与美食地图主要书写相关词语,不需要做成呈现大段文字的小报,不过度增加学习的难度和学生负担。
任务三:节日里的字词故事。
(一)学习活动一:做一做节日汉字海报。
1.了解节日汉字故事会的任务,做海报、讲故事。
2.讨论海报的内容可以包括哪些。用节日词汇呈现节日场景(如节日名称、时间、活动、美食、描写节日的词语、汇报人等信息)
3.选择一个喜欢的节日,动手做节日汉字海报。
4.学生互评,为自己喜欢的节日汉字海报贴上点赞星。
(二)学习活动二:节日字词故事会开始了
1.小组交流,根据本组做的海报讲述过节的场景,用上节日名称、活动、美食和过节的心情等词语。
2.全班交流:
(1)借助自己海报上的字词,讲述节日场景。
(2)选择同一节日的同学,可以用接龙、合作等方式讲述节日场景。
(3)用其他同学的海报上的字词讲述其他节日场景。
学习策略
环境布置策略
资源整合策略
语言运用策略
多元互评策略
设计者手记
本任务是单元的应用性任务,在前面探究节日命名规律,丰富词汇,发现节日名称、活动、食品和情感关联的基础上,运用和串联与节日有关的词语,用连贯的语言表达相对完整丰富的节日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主要做好以下三点指导:①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选择了哪些节日,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节日,尽量做到每个主要节日都有学生选择,形成丰富的共享资源,便于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②关注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节日海报所选词语的典型程度和丰富程度,以及对于名称、活动、食品和心情关联度的理解和把握。③特别关注学生讲述节日场景时运用的词语是否合适,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将童诗童谣中独到的节日场景转变成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帮助他们内化词语,自然运用。在交流分享中,要帮助学生使其在对传统节日逐渐形成具体、形象的亲切感的同时,逐步学会使用鲜活的词语表达节日体验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