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对自己说谢谢你我爱你时想起了王尔德说的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但是,很多人很困惑,怎样オ算真正地爱自己呢?给自己买东西?不断挑战和追求更好的自己?在我看来,爱自己包含对自己的接纳、尊重、爱护、关怀、满足以及促进自我的完善。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2.批评教育压根我都不赞成,因为在我养育孩子这十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孩子即使被批评,也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问题行为,可以得出批评并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然而有时批评会见效很快,孩子一旦被批评,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这也仅仅对父母权威的示弱,当时孩子可能会表现的顺从听话,但是心里会对你有抵触,以后有问题不会向你发出请求帮助。严重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构筑。表扬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表扬孩子的话,无意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把孩子看的比自己低。表扬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即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的意思。以上两者对培养孩子自立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批评的多,夸奖的少,因为老师表扬的都是为数不多的优等生,但我们班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往往以偏概全,一批评就批评我们整个班级。家里父母倒是很少批评,因为本身自己也比较听话,爱学习,考好考坏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父母基本上没有怎么批评过,考的很好的情况他们会显得很高兴,没有说大力夸赞过。想想真的是像书中所讲那样,老师一味批评,哪些捣蛋的孩子也始终未改,该捣乱依旧捣乱,不论老师单独找他们谈还是叫家长到校谈话,最后丝毫没有改变。父母倒是不怎么批评但也没怎么表扬,自己的学习还算可以,起码当时能自觉主动的学习,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学多学少都是到了自己的脑子里,谁也抢不走。看来父母当时的教育方法就很靠近阿德勒的育儿理念。现在轮到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却始终很难做不到这种课题分离,慢慢学习渐渐成长,逐步蜕变吧。
三个点:
1.奖罚分明,会导致共同体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他人都是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义务教育为什么不让给孩子的作业或者测试得分数而是划等级,这样家长就不知道孩子具体考了多少分,在某一个分数段,孩子的等级是相同的,这样就避免家长去拿分数做比较,无形中就让孩子形成了一个竞争意识,可能就会把学习中的伙伴看成成绩竞争中的对手或者敌人。
2.企图通过将伐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民主的共同体,不靠竞争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治疗个人。生活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懂事儿等等问题行为,难道问题仅仅是在孩子自己身上吗?孩子不爱学习家长你爱学习了吗?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在看书还是在看手机,不要单独拿孩子个体来评断,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家庭即孩子所处家庭这个共同体里。所以要治疗家庭而非单独的一个孩子。
3.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自己的价值,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而期待他人的认可,让他人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较依存。在生活中我们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怎么评价我们,因为我们不是活在他们的期待中,我们只为自己而活,别人怎么看待是他们的课题,我们只需在自己所处的共同体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共同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想念过去不畏惧将来过好每一个当下的瞬间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