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两件吃东西的小事。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我有时会给孩子买真空包装的鸡翅鸭爪之类的零食,她不太能吃辣,所以我在选择的时候挑选的是包装上标注了五香味,奥尔良味之类“看起来”不辣的口味。可是孩子吃了之后告诉我都是辣的。我第一反应“明明应该不辣的啊怎么会”,并未想更多。
后来孩子经常会告诉我这个不要吃,里面有姜,这个不要吃,里面有黄酒,这个不要吃,里面有辣椒……我就很好奇,问她还没吃怎么知道的,孩子告诉我,很简单,配料中写了。
我这才知道孩子学会了吃东西前先看一看包装上的配料表,根据配料中的说明来判断其中有没有她不要吃的东西,然后再决定吃不吃。
再说一件事,有次去逛街,我跟朋友小苹果一起去无邪吃甜品。她看中一款抹茶冰淇淋加圆子的甜品,点餐的时候服务员问我是不是点公主的眼泪,我一看左上角的文字写着公主的眼泪,对应下方图片是抹茶加圆子,我就说是的。结果,端上来的不是抹茶冰淇淋加圆子,而是牛奶冰淇淋加圆子。
我重新拿了菜单看,餐单的设计是这个样子的:一页上有两款甜品,公主的眼泪同一页上图片的右边赫然写着将军的眼泪。画个图示给大家看看就是这样的:
在这个事情上,我发现自己有两点错了,第一,我没有看明白这个菜单的设计,是左右组合而非上下组合。第二,我点餐的时候应该把菜品的核心特征(也就是抹茶味)告知,这样服务员可以核对。如果我做到这两点,我相信朋友就不会吃错眼泪了。
这两件小事给了什么启示呢,我们很多时候会通过概念去理解事物,可是很多时候又并未真正了解概念意味着什么。
比如例子1中的食品口味的标识,只是说明某款食物的其中一个口味倾向,只作为宣传之用,不能作为食用参考。我们吃东西应像有忌口的人那样看原材料。配料表提供的是更全面的食物材料信息(虽然不是最完整),比起只根据看产品名称作判断要可靠得多。
而例子2就更坑了,公主的眼泪和将军的眼泪是个更虚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名称沟通时,除非双方都对这个概念理解一致,否则很容易就出现偏差。比较好的做法是抛却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回到本质特性上,直接强调要的是抹茶冰淇淋加圆子口味还是牛奶味冰淇淋加圆子口味。
学新东西也是一样,不同专家作者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会套上不同的概念,而背后的本质可能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如果可以抓住最核心的本质,看事物会更精准。这一点,我还不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