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爱平
沿邢台中兴路西行六十公里处,在道路西北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太行山支脉。
其中一处山悬崖峭壁林立,松柏长青,荆棘丛生,郁郁葱葱,当地人称作天门山。
在美丽的天门山下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
整个村庄原来都是由山上就地取材的红石砌就而成的红石房子,高低错落,相映成趣。这个村就是邢台信都区浆水镇贾庄村。
群山环抱之中的贾庄,青山绿水,山坡绿树缠绕,水中绿影婆娑,小桥流水人家,颇有一点南国水乡的韵味。
贾庄的五月,已是绿意浩然,柳挂青丝绿成荫,远山如黛水云天。
初夏,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茁壮成长,花儿开得特别热闹,草地变得生机勃勃。
走进初夏的世界,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风景优美的奇妙地方。
天空湛蓝无云,像一条碧蓝绸缎铺满整片天空。
阳光洒落在清晨的世界,给万物注入新生命。
树枝上长出来的新叶轻轻舞动着,合着风声、鸟儿的鸣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春眠不觉晓,处处有啼鸟。当人们还沉浸在香甜睡梦中时,“喳喳喳”一阵接一阵喜鹊的叫声,把勤劳朴实的贾庄人从睡梦中惊醒。
鸟儿呼喊着人们得趁着凉爽的早上赶快去锄草、间苗、农耕补种。
村外村里田间地头的树上,不时听到布谷的叫声。
村边的大柳树上,一大群麻雀叽叽喳喳,好像在争吵还是在辩论着什么。
远处的天空,一群白鸽翩翩飞舞。小溪边,谁家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盘旋低飞……
望着这些充满灵性天使般的鸟儿,它们在天空、在树林、在村庄自由飞翔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贾庄村在天门山脚下,地处太行山中段,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树林茂密,洞穴奇多,各种鸟儿比比皆是,山上山下更是适合各种鸟儿们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据邢台县志记载,这儿鸟儿的种类很多,什么麻雀、喜鹊、乌鸦、老鹰,什么燕子、布谷鸟、黄鹭、山鸡、斑鸠,什么猫头鹰,啄木鸟、小火燕等,那可是应有尽有。还有更多的鸟当地人叫不上名字来,更是数不胜数。
天门山山上山下的鸟儿们不只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就是叫声也是千奇百怪、应有尽有。
叶满枝头景色俏,成群家雀枝头摇。这儿说的就是家雀,也叫麻雀。我们当地都叫“山家雀儿”,有的也叫“老家贼”、“麻雀”等等。
它也是我们这里最多的、最吵闹的鸟儿,随处都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随时可以看到它们群飞的身影,雀声盈耳,热闹非凡。
潇潇暮雨子规啼,每逢小满之时。就听到一阵“布谷、布谷”的叫声,一天到晚不停地啼叫,在哪里都能听到,这就是布谷鸟回来了。
每年一到春耕时节,人们都注意到:布谷鸟从不结帮成对,而是孤单而行。总是一早一晚躲在山上的坟地里鸣叫,很少进屯子里来。
因为有个传说,说她害死了他哥哥嫂子,人们不让她的侄女学她,都叫她 “臭姑姑”。
她本来有一肚子冤屈却无处诉说,只好孤苦伶仃地在坟地里安了家,每天都这样凄厉的叫个不停。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权当给人们增添个乐趣吧。
喜鹊的叫声是村里人最喜爱听的,它那“喳喳喳”叫声给人以欢快的感觉。喜鹊叫,好事到。
听到它这么清脆的声音,村里人就会预料到谁家有什么喜事到来了。尤其是看到喜鹊在谁家门前不住劲地叫,就会恭喜这家主人,要来亲戚了。
登枝喜鹊喳喳叫,比翼齐飞唱喜歌,红梅绽放迎佳节,喜鹊登枝瑞气来。这些都是对喜鹊的赞美,表达了当地人对喜鹊的无限喜爱。
辛弃疾的“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寒鸦我们称之为乌鸦或老鸹,村里人最讨厌它的叫声。
“啊哇啊哇”叫声,不由地令人生厌,但乌鸦却是益鸟,它以厨余垃圾、腐肉和各种昆虫为主食,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村里人忌讳的还有猫头鹰的叫声,不仅它那样子令人生厌,它那“嗯嗯嗯”一串闷气的叫声更令人痛恨。
猫头鹰在我们这里被称作“秃鹫”,还有关于它的一句俗语,“秃鹫进宅,好事不来”。尤其在夜间听见它的叫声,真是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虽然猫头鹰叫声让人讨厌,但猫头鹰却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是田鼠的天敌。桑田畦苑鼠猖狂,遁地潜伏为祸殃。幸有猫头鹰磨利刃,捉贼拒盗守家乡。这是对猫头鹰最好的赞美和褒奖。
除了上面几种鸟儿,还有斑鸠、明净、啄木鸟、山雀、石鸡、坡鸡、鹞子等等。
斑鸠的叫声单调,只是“咕咕咕"地不时间隔着重复叫。石鸡的叫声“咯咕咯、咯咕咯”,村里人也由此留下俗语“石鸡抱窝各顾各”。
“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榆未肯归。终日于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啄木鸟。
啄木鸟它能知晓那棵树干生了虫子,村里人称它是树木的“医生”。只要听到哪棵树上传来“梆梆”的声响,就知道啄木鸟在开凿树干找虫子的。
天门山上的鸟儿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一些凶猛的鸟类如雕、鹞子、鹰等,这些猛禽声音犀利,目露凶光,飞起来风驰电掣,疾如闪电。
听贾庄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说起,过去上山掏猛禽的故事更是滔滔不绝,仍对过去的少年趣事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是唐朝诗人对雄鹰和山上猛禽的的描写。
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在当时那个挨饿受冻的年代,谁没有三两个绝技,如爬树、掏鸟、翻跟头、游泳。
尤其是半大小子,有时候为了一句赌话,拼出吃奶的力气也要一决高下。
小时候有一个伙伴他叫冯海庆,虽然个子大,但上树却是一绝,平时静若处子,无论杨树柳树还是椿树,就是最难上的树,又光又滑,他上起树来动若脱兔,敏如猿猴,噌噌噌,三下五除二,转眼就上到树顶。
他砍柴、掏鸟、爬树、攀岩样样精通,无所不能。
听村里人介绍,有一回攀岩掏鹞子窝,上的时候因为有荆棘当抓手顺利爬到悬崖边。
那鹞子像箭一样从云端冲下来,几只鹞子轮番进攻,冯海庆身上被啄了好几个洞,头上还有好几处伤,殷红鲜血汩汩涌出,这些“壮举”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有味的传颂着,都把冯海庆当成英雄。
还有一次爬上一个很粗的杨树上,上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下的时候,因为树粗抱不住,一下子从两丈高的树上滑了下来,并且重重地摔了下来。
裤子背心破了,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并且裤裆还拉了个大窟窿,引得同伴们哈哈大笑。那次上悬崖掏鸟,突然从里面爬出一个蛇,吓得他连滚带爬地摔了下来,欣喜的是摔下来没有大石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天门山上山下,那些知名不知名的鸟儿,它们在村子里、山坡上、悬崖边、树林里欢唱着、飞翔着!
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日欢快地叫着、乐着、辛苦忙碌着。
它们和天门山下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村民们和谐共处,共同守护着天门山下这方净土、乐土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冯爱平,男,中共党员,信都区浆水镇滑子村人,现在信都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副校长,信都区作协理事,乡村美文认证作家,擅长散文写作,曾有数十篇在河北乡愁地理,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发表,愿意用文字记录辉煌盛世和多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