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记得小时夏天睡觉的竹席,历经十几年依旧耐用如新,只不过留下小孩子嬉闹时折叠的痕迹。最初对竹编的印象就是这样,从竹篮子到竹席,从斗笠到竹筛,竹编以日用品的姿态在家里占据一席之地,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衢州柯城区的祖祖辈辈靠做竹编器具营生,以日用器为主。可自从塑料、金属等工业器皿出现后,竹编工艺从此没落,技艺无人传承。
在村子里,郑正华的父辈这一代都是做这个竹编。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学习到了不少竹编的技艺。
“竹编是从一件产品开始,我们就通过选材,根据产品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毛竹。材料选好之后,我们开始剖竹,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材料的不同,把毛竹剖成丝或者剖成竹篾,剖好之后需要用过匀刀,把竹片过成一个统一的宽度,然后再通过刮刀把它刮成光滑的,这样编出来的产品,就比较有质感。”
“从小就是在竹编的氛围里长大的,就是很顺理成章去做这个事情,我就觉得我就应该做这个东西。”
郑正华现在主要把精力放在收集旧物和创新产品两个部分。在他收集到的物品中,差不多有一大半已经没什么人在做了,这让他很是心痛。
在创新上,他按照图纸进行分段染,一根竹篾上面可以染成多个颜色,使得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面对市场,他不仅仅是迎合需求,更在创造需求,扩大了竹编产品的涵盖范围。竹编的托盘茶盘系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还有一些摆水果的摆件,印象中粗鄙实用的器物登上了大雅之堂。
另外,他还结合衢州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看准市场推出了竹编的旅游纪念品。
“传统的东西,需要适当的改良改进,以适应现在的市场,希望我们做的东西能让大家接受,能让大家来用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