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只顾低头专注于脚下的路时,又怎会被漫天繁星所震撼?当事物褪去“感性的温度”时,其曾经闪炼的“理性之光辉”也会变得黯淡。当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上、现实意义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对美的向往与憧憬,则其质必亏,其文欠修。
祛魅后的星空,只是一个理智的客观存在,不再是时光流逝中的坚守者,也不再是理想的的幻影或是故去亲人的残影……但如果真是这样,它恐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人凝望了吧。生命就如同这样的星空。若没有了美育——没有了动人的文字,没有了激昂的音符,没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没有了发人深思的哲学,那么生命只会是一个无波澜的“长度单位”——只有长度,没有深度。朱光潜先生曾说:“美学之于人类,如甘泉之于沙漠中的行旅。重要且必要。”美学教育对人灵魂的滋养与漫润可见一斑。
或有如是的迷茫:"听惯了诗人的牢骚,月也寂寥。"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牢骚“正是人类文明最熠熠生光的部分,是“人“区别于“亚当夏娃”重要存在。是人性独有的光辉。
除却美育对于人“认识自我”的意义--告诉了众生“吾等从何而来”。同时也回答了"应前往何方”的问题——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全方面高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示性作用。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纵览古今,多少的“牢骚”被分条整理,终成就传世国策:多少的“牢骚”被后生们牢记,又成为了多少人的人生信条。那些“盖自怨生矣”的文字,那些于大恸或大喜中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无不汇聚在一起,构筑成了璀璨无比的人文星空,它们为后人指明了方向。一字一句,一撒一捺,告诫着人们保持高尚,洁身自好:一韵一和,一晕一墨,告诫着后人保持纯真,不受沾染。
所以,美学教育不只为娱乐和审美,更应在“美”中“审”出人生哲理。面对着前人总结出的经验与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怎能一笑而过以娱乐的态度相对?新时代的青年应以继承的眼光看待美学艺术,应怀感恩之心,如饥似渴地从各种美学体验中汲取精神养分,丰富内心,使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人。
当你把目标定在了汶汶浊世,结果定是白衣不再。沾染你察察之身;但若你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会落入美丽的星河之间。人生在世,本该向往美学之美好,这便是美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