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四公子以养士三千而得名,可在战国时烽火四起的年代,为什么要养士呢?结合史记和百度上搜索的资料,通过分析历史著名事件来得出,是什么促进四公子养士。分别研究四公子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推理他们所养士人的功绩,一一对比找出共性。或通过历史名人的评价,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最终从四公子的背景、养士功效和养士结果得出,历史潮流和变强的欲望促进四公子养士。
关键词:战国四公子 养士 战国时期 礼贤下士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三千闻于诸侯,以士人领袖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尊贤纳士的过程中,战国四公子文化形象开始辉煌起来。他们都身居高位,有的更是一呼百应,并且因为养士他们还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四公子一开始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促进他们养士呢?
一 优越背景提供养士条件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们都以养士三千而闻名。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养士?这无疑和他们的身世背景有关系。
孟尝君,齐国人,名文,姓田。从孟尝君的母亲偷生孟尝君和田应让孟尝君主家待宾客两件事可看出,孟尝君冷静、聪明、高瞻远瞩。他看出自己家十分富有,却缺少贤士,于是他就开始养士。信陵君,名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1]这件事体现信陵君重视道义,虽然一开始十分害怕,可后来率门客去赴秦军足以体现。春申君,黄歇,楚国江夏人,生于江夏郡,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本来就十分有才的他,大概是看得出,养士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四公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国家背景在支撑,养士会方便很多。
身后的巨大财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四公子养士的条件。孟尝君出于皇亲贵族,“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2]家境十分富裕,更为他养士三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这也体现出了春申君的财力雄厚。虽然平原君的财力没有春申君的多,但是通过,散尽家财,解邯郸之围这件事,却也可以看出平原君十分富裕。当时秦为邯郸,平原君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3]信陵君魏公子,再后来当上了魏国的最高将领,后来联合吴国攻打秦,没有雄厚的财力是支撑不了军队的。可见财力一定不弱。正是有这样的财力,才可以选择养士,才可以引食客三千,也是他们养士的原因。
从战国时期的背景也可以分析出四公子养士的原因。战国时代有显著的特点,各诸侯各自为政,中国的局面相当混乱,政权更替,兼并战争频繁。想在这种背景下存活,并且国家富强、吞并他国,是十分困难的。春秋时期已出现养士之风。到了春秋末期,养士之风日盛一日,各个层次的权势者争相效法。那些“食客”聚集一起,为主人出谋划策,构成了最原始的“智囊团”、“思想库”。到了战国时期,特别需要军事家、战略家、纵横家和改革家,人才竞争更显激烈。[4]当时范雎从魏国逃亡到了秦国当宰相,因怨恨魏国的国相魏齐,多次怂恿秦昭王攻打魏国,秦军包围了大梁,击败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迫使芒卯战败而逃。安釐王和魏无忌为此十分忧虑。[5]在此背景下,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这是魏无忌养士的原因之一。春申君与其他公子最为不同,史料中门客向他献计的记载很少,大多是他一人做出决定、辅助朝政。他是看见另外三公子礼贤下士,自己也去养士。为了跟上时代潮流,也是为了竞争人才,这也是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原因。都想为了国家富强做出贡献,获得功名,加上四公子的家产雄厚,每个人都有声望和地位,为国家达到国家富强的目标,养士似乎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正是一个以养士潮流为时代背景的时代,和战乱中养成的性格,加上雄厚的家庭背景促成了四公子养士。
二、养士功效促进四公子养士
促成了四公子养士的不只是他们优越的背景条件。通过看四公子的事迹会发现,他们所养的士人中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有了这些士人,他们才得以有更大的成就,活得更长久。四公子窥见了养士的好处,促进了他们养士的行动。
太史公在孟尝君列传中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6]太史公对孟尝君的评价,体现了孟尝君养士的标准。在孟尝君列传中,也写到: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7]孟尝君什么人都养,有很多人都是罪犯。可是,还记得信陵君在窃符救赵时,那率领的一百多宾客,养士也可以当兵使,这也体现出,即便是罪犯也可以充当人力。
冯谖一个穷得不得不找孟尝君的人,也是三千门客中并不为孟尝君所器重的一个谋士,一次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大感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从此看出,冯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才。[8]平原君从楚国求取救援回来,楚国、魏国的救兵迟迟未到,秦军攻打邯郸日益紧迫,全城上下一片恐慌,人们是“炊骨易子”而食。下等门客李同对平原君说:“现在邯郸城已危在旦夕,可是,王宫、贵族们还在享尽荣华富贵。不如,在他们当中,精选出一批有战斗力的人员,组成一个战斗队伍前去迎敌。并且,把王宫、贵族们的家财散发给战斗的将士,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的战斗力,也就缓解了邯郸的危险。”,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意见,征集三千余名敢死队员,由李同率领,侵袭秦军军营,秦军为之大震,只得败退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救兵到达,三国大军大败秦军,赵国转危为安。李同死于激战中,平原君为他的智谋和勇敢而感叹不已,封李同父亲为侯爵。[9]虽然有很多罪犯和穷人,却也有勇敢的可以当将领的人才。
公孙龙名家代表人物,曾经在平原君门下为食客,擅长“离坚白”等论点。虞卿在邯郸之围解除了之后,曾欲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认为平原君在战事中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便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10]这反映出,养士也可以养各派学士。有一次,魏无忌正跟安釐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无忌劝阻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安釐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可是安釐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无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如果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11]可见三千食客中,不止是罪犯和才子,还有情报人员。
除了人才武将、走投无路的穷人、学士和情报人员,其他人可以充当军力、劳动力,可谓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大幅提升了四公子的实力。由此可见是养士提供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四公子养士的行动。
三、养士结果推测养士初衷
从一个人做事的结果,可以窥见他做这件事的初衷和计划的大致方向。同样从四公子养士的结果也可以推测出四公子养士的初衷。
从军事功劳和担任官位推测养士初衷。魏公子在破符救赵后在赵国呆了好多年,回到了魏国,魏王封他为上将军,让他做了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公元前247年,魏公子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12]孟尝君多次担任齐国、秦国的宰相。他在担任齐相时曾想率领齐国和韩国魏国一起攻打秦国,在担任为相时曾率领魏国和秦国赵国燕国一起攻打齐国,再后来还自立了一个小国家。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13]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四公子的权位高,率领军队威风凛凛,这都可以推测出四公子都怀着实力变强的目标。
孟尝君在从秦国逃回齐国时,灭了赵国的一个县,可见孟尝君的品行并不好,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国家争着要他担任相国呢?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14]在齐王准备除掉孟尝君时,魏王使孟尝君担任宰相。这都是因为名声啊!
后人这样评价平原君,司马贞说,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杀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是其功绩。黄震说,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份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后人这样评价魏公子,赵孝成王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荀子说,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国子说,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15]缩高说,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贾谊说,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16]从后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四公子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
最后,由立下的功劳,在世时期的名声,和后人的评价,最终得出子公子养士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这一目的促成了四公子养士,也是四公子养士的初衷。
魏公子的礼贤下士,无限的军功,一呼百应的威望;孟尝君的常年各国任相,自己成为了小国;春申君的见识广博,以实力得位;平原君养士对自己的国家实力有所提升。加上从春秋就开始的养士风气。最后得出历史潮流和变强的欲望,促使四公子养士。
[1]史记 司马迁 孟尝君列传
[2]史记 司马迁 孟尝君列传
[3]百度 平原君 解围邯郸
[4]微信 战国四公子 时代背景
[5]百度 信陵君 人物生平
[6]史记 司马迁 孟尝君列传
[7]史记 司马迁 孟尝君列传
[8] 百度 冯谖 人物生平
[9]百度 平原君 解围邯郸
[10]百度 平原君 食客列传
[11]百度 信陵君列传 翻译
[12]百度 信陵君 人物生平 威震天下
[13]百度 春申君人 物生平 辅国持权
[14]百度 孟尝君列传 翻译
[15]百度 平原君 史家评价
[16]百度 信陵君 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