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你那青涩的青春期?那个时期,你经常被莫名的忧伤所缠绕?现在,你的孩子也到了青春期。看着他们,你却在想,他们这个年纪好幸福,无忧无虑,他们是何等快乐!
其实,他们的青春期和你的青春期一样,也充满着莫名的忧伤。
这种忧伤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这种莫名忧伤是必须的代价,也是上帝给成长着的我们的一个青涩礼物,只是我们希望这代价不要太大。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青春期,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变得很头疼,孩子不爱读书,精力旺盛,管不住。只有了解清楚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具体表现,才能对应做出对策,那么,孩子在青春叛逆期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1、精力旺盛,活泼好动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活力无限,动力也十足。对身边的事物好奇心重,也乐于去探索,而往往因为不懂得事情的轻重,把握不好力度,造成调皮,坏事的结果。
2、好胜心强,喜欢挑战权威 这个时期的孩子,价值观刚刚形成,难免出现一些思维偏差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他们,自我意识极其的强,认为自己的想法、做法就是正确的,而不喜欢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而同时也喜欢争论事情的对与错。甚至还喜欢去打破规则,挑战常规的一些条例,从而做出一些令父母和老师头疼的事情。
3、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 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父母亲不同意,自己千方百计也要达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别人越是阻拦决心就越是坚定,非要做到不成。同时,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有意见,则会显出格外激烈的反应。父母想要他做的事情,就偏不做;父母不要他做的事情,偏偏就很想抵触父母、反抗父母,从而去做。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胡慎之老师说:“经典的好孩子就是听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就会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他们会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要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这样看来,好孩子似乎比坏孩子更可取。但其实,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是在1.5-3岁)。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听话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孩子没有在合适的时期出现叛逆,很有可能是叛逆期推迟了,因为在父母的控制和安排下,孩子缺少了独立成长的机会,相对于出现叛逆期的同龄人来说,听话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只会听从父母的安排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等到上大学或者与父母分开之后,他们的叛逆期才会出现,开始放纵自己,忽视学业,这个时候的放松,无疑会与同龄人拉开差距,让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艰辛。 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但是,他们仿佛对努力来的结果,譬如好成绩等并没有什么热情,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没所谓”,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老师和家长给她的评价就是懂事、听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同学们也很羡慕她,因为她的日常生活父母都给她安排好了,穿什么吃什么,怎么学习,业余活动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她的父母非常的关心她,但是她却很不开心,她说她不喜欢父母给她挑选的衣服,也不喜欢看父母让她看的书,但是父母让她听话,她就只能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胡慎之老师建议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来说,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这种崇拜就会消失一大半,孩子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最后,胡慎之老师强调,青春期的心理,即便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他的一个德国老师曾说,当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
看上去,这是一个悲观的数字。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专家、家长和老师都难以做到用一套严格科学的控制手法让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长,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