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长,往往喜欢用“听话”来夸孩子,乖巧懂事听话,就是好孩子。相反,如果孩子不爱听父母的话,不循规蹈矩地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那么在父母和其他所有人看来,他只是一个“糟糕的孩子”。
例如在公园,孩子去捡树叶玩,因为孩子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认为很有意思,但在有些家长看来,地上的树叶是很肮脏的东西,禁止孩子去捡,如果孩子不乐意,不顺从,就会给他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提到一个观点[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里面说过:每个人经历好多次分离,第一次是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那是肉体的分离;第二次是五六个月后意识的独立,那是精神的分离,开始分清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还有一次重要的分离阶段,就是青少年时期。
因为分离是必然的,所以青少年的叛逆也是必然发生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之痛,所谓“女大十八变”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他们现在正是“改变”的阶段,他们将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
但是中国的文化中,许多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们独立,就像开篇所说,家长们向来是喜欢“听话的好孩子”例如在家里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一旦孩子宣告独立,那他在众人眼里就变成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
他需要独立,但没人理解他,甚至批评教育,目的是想让他像以前那样“乖巧”。所以他被迫选择去“叛逆”。
这时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家长抓得越紧,孩子反叛得越厉害。
举个书中的例子,武志红老师曾收到一位焦虑的母亲的求救来信,信中说到:因为自己和丈夫在外面工作赚钱,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现在孩子上初二,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他最近不仅学会抽烟喝酒,还经常通宵打牌上网。更可怕的是,有一次打电话回家,他居然说爷爷奶奶太烦了,烦得他几乎有了杀心。又因为最近看新闻看到有学生弑父,他们就更担心了。
在这个信中武志红老师看出了一些问题,这位母亲只关注孩子目前的行为,但从来不去关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按照孩子现在这个状况看,如果这位母亲跟孩子说,希望他改掉现在的行为,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明显是不够说服力的。
抽烟喝酒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叛逆行为之一,如果父母强制去干预。频频向他们发出“不允许”的号令,孩子往往喜欢跟父母过不去,你们要他向东,他偏偏向西,这样的情况并不能说明他要“变坏”,而是想要证明他的独立性,他想试图拜托家长的控制,试图成为他自己。
在和这位妈妈的沟通中,老师发现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抱怨爷爷奶奶唠叨,烦心了,他很多次表明自己不想听爷爷奶奶唠叨,跟他们倒苦水,但是效果一直不好,于是他才用“想动杀心”这些过分的语言刺激父母,表示他想摆脱爷爷奶奶这种唠叨的行为。
但母亲并没有现在他的角度去倾听,而是给孩子贴了个“道德败坏”的标签,一味地想要孩子改变现状,消除这种想法,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周围人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孤独,更加叛逆。
如果这时候家长懂得理解他的独立性,在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开始就给他独立的空间,不太去干涉他的行为,那么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大大减轻了。
当然生活中也会有少量家长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乖孩子”,但在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太听话并不是一件好事,这类的孩子一般会出现两种不好的情况:
第一是叛逆期延迟。青春期正是孩子思想上分离父母走向独立的时候,如果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得很好,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内心对父母的话都能接受,也许已经压抑了很多年的屈辱,在中年爆发,频频跟父母,老板,同事作对。像是在说:“我的前半生为你们而活,后半生我要为自己而活,你们不用阻拦我”
第二是失去生命力。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会出现一种现象,不管他们学习和工作有多好,成绩有多优秀,就连得了奖都是“无所谓”的表情,因为这些不是他们喜欢的,努力得来的成绩也只不过是为了讨父母高兴,自己却没有半分热情,仿佛这些东西有也好没有也好,甚至失去了活着的欲望,这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这时我想起书中提到过:至少家长不用担心自己正在叛逆的孩子会出现自杀行为,因为叛逆的孩子生命力一般都很强,家长需要担忧的往往是那些叛逆期表现“很乖”的孩子。因为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说到最后,很多家长应该清楚处理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行为,与其说是“治孩子”,实质上家长应该“治自己”。
我们要做的是除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之外,不必对孩子偶然出现的强烈行为,如早恋,离家出走这些事大动干戈。我们都是过来人,也有过喜欢探索新事物的青春期,
这时的孩子什么都想尝试,那就由他们去吧。我们只要给他一条底线:好好学习,不违法犯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