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性格形成的原因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文中的主人公于连是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可他的一生是动摇不定的,他的性格也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于连的这种性格呢?
在作品的卷首,司汤达引用了大革命时期雅各宾领袖丹东的话:“事实,无情的事实。”没落的封建贵族,极端的保王党与教会的黑暗势力相互勾结,扼杀言论自由,妄图保住自己的特权,富裕的市民阶层则积极投靠,企图分一杯羹;中下层的市民则深受压迫,他们强烈要求变革,打碎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一八三年的七月革命便是这种阶级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司汤达实际写作《红与黑》的时间也正是在一八二九至一八三年之间,无疑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政治形式。
于连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贵族、教会、大资产阶级对第三等级的歧视、压迫以及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于连身上不断的凝聚和反射,但是,《红与黑》中作者并没有将法国大革命中复辟的斗争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却用几个复杂的典型的环境(德·莱纳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府邸),让主人公于连穿梭于其中,来真实的表现波旁王朝复辟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也再现了法国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为于连悲剧人生的滋生、发展和完成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司汤达本人在《论〈红与黑〉》中说:“这部描写当时社会风气的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写于连住在神学院的那些篇章。”“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充满了阴谋、伪善、嫉妒和贪欲,到处是‘秘密的侦探同各式各样的坏人’神父们拼命奉承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和政府官员,黑道袍掩盖不了满身的铜臭,人人都是答尔丢夫,以假仁假义骗取信任,以告密谄媚博得宠幸。”[6]在这阴森恐怖的环境里,于连感到的是“和监狱没有多大区别,”一股腐烂的、令人作呕的坟墓气味,如同置身于“人间地狱”。于连毕竟不是生活在那个凭借个人才华便能获得晋升的时代,王政复辟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反抗只能一事无成。
我们看到了于连的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看到了罪恶的现实如何扭曲他的人格以及他在伪善的道路上经受的矛盾与痛苦。于连的奋斗史清楚地说明了,不合理的存在是造成他全部心理反应和行为行动方式的根本原因。在拿破仑时代可能成为英雄的青年,在复辟王朝时代只能惨遭毁灭。由此可见司汤达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