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法中,幼儿期被视为是极为关键的时期。成年人所面临的很多心理问题甚至于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幼儿期所引发的。
在心理咨询的精神分析流派中,就往往会将成人的问题回溯到幼儿期去挖掘真实的原因。
那么在如此重要的幼儿期,我们能做些什么可以防止自己的孩子在成人后会遭遇心理问题呢?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视角,来讲述了2-5岁幼儿生长关键期时,父母又或者是亲密照料者们应该如何去做。
这本书的第三方视角是来自于观察者,这些观察者都是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他们或进入家庭,或进入幼儿园来观察这些被认为是有些反常行为的幼儿行为以及他们的需求。
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以刚出生的幼儿视角,讲述了他们眼中的降生,与母亲的链接,断奶后的沮丧与愤怒,对弟弟妹妹的嫉妒等等。通过完全的幼儿视角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为什么他们在某个阶段会有些在成年人看来有些烦躁的行为。
比如对玩具不友好,摔东西,不吃饭,大喊大叫,对家人不理不睬等等。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他们对于分离的一种焦虑与恐惧,他们无法和成年人那样明确的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但实际上他们此时需要的东西非常明确,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陪伴。
这种陪伴并非是坐在孩子旁边,或者是带孩子去什么地方,而是要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伴。
比如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陪伴,在陪着孩子去玩他们想玩的游戏时,可以从中看他们真实的心理想法。比如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对什么产生愤怒,在过家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当然,游戏并非是只能按照孩子的规则,一味的哄着孩子。游戏也是一种帮助孩子去理解世界,安抚他们心情,提供心理支持,矫正错误观念的方式。
比如有些孩子对于母亲怀二胎表示很愤怒,他们担心自己的爱被剥夺。母亲就可以用洋娃娃过家家的方式,培养他们想要去照顾更弱小者的情感,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做准备。
又比如在游戏中孩子对什么行为大发雷霆,家长也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恐惧或者是焦虑所在,帮助他们及时解决。
幼儿养育是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建议家里有孩子或者是准备要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这本《陪伴也是一种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