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要有纵向思维,多大到多大年龄,叫什么名字,分类不是绝对的。一定不要有绝对的概念。
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提升大家的智慧。
修佛的人就在做两件事:对外叫“扫相”,对内叫“破执”。
扫相:不要执着于现象,要打破现象看到本质。
一个人高兴了,笑了,这是一种现象。背后是欲望得到了满足。是满足了什么欲望,那才是本质。
破执:我们看的是一本书,但每个人讲出来的不要样。但过10看后再看这本书,里边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要知道这个理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但它不是真理。心理没有真理,相信的就是真理。所有你所相信的就是心理的事实。
根据当下的人来构建一套理论,而不是让这个人来适应这套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接生理年龄来划分的。是普遍性的规律。
复习:婴儿期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和依恋。三岁之前能不能建立起来人是可信的这种信念,未来是美好的、人是值得信赖的,我是可爱的。这三个信念决定着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否建立安全感。小的时候即指三岁之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我们的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说明我们的理智脑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
孩子出问题就主观推断父母做错了。父母做错了只是多个因素之内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岁月之前父母如何做是对的:只要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永远是对的。安全感是孩子的底层代码。
所有的不安全感都离不开恐惧。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和安全感不足有关系。
一、幼儿期(3-6、7岁)
幼儿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会玩。
游戏是预演我们未来的人生。
一个会玩的人不太有心理问题。
真正会玩的时候是真正走心的。融在了里边。打扑克喜欢打就打,不喜欢就不打,没有冲突。但学习的时候,不想学,又觉得必须要学,心时有冲突。
1.游戏的社会性发展:非社会性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2.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第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原地。
第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可塑性,动态性。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3.自我中心现象:三山实验。
学习三山实验的目的是决断对方思维处在哪个阶段。6岁以下的孩子,多以自己的视角位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心理思维年龄不超过6岁。通过学习是为了来解释现实中的现象。
4.所提问题由“是什么”转变到“为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解释。
当你思考为什么时是你的逻辑在起作用。这不是真实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解释没有对错,只有信不信。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当对方信你解释的时候才能产生动机,才能使对方产生力量。
5.幼儿想象的发展
当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而且他又能用语言去描述出来的时候,这幅画就有了意义,这时候就会出现没有不合理的。表述的过程就是想象,不要去纠正他。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6.心理问题主要有:启动问题、制动问题、本身问题
启动问题:即打不着火,靠外边帮他打着火。
制动问题:
克服习得性无助的方法就是外边帮忙启动。现象是打不着火。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习得性无助。怎么做呢?形成契约。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是,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一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二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三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依恋---亲合---喜欢---爱情
自尊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名词,但自信不是。
四、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依从-----认同-----内化
认同: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五、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到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