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我们的语言正在塑造一个孩子 —--家访后的几点思考

                Part1  家访前

年年家访。

但今年略有不同。

这次安排在期末成绩出来后,绝非偶然。一直被戴老师寄予厚望的我班的孩子,在英语考试中竟意外“马失前蹄”。后进生没有起色,中等生纷纷扑街,连一向发挥稳定的优秀生也“集体哑火”——完全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戴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眼里饱含忧愁,第一时间分析了试卷,得出了结论:一、不少孩子落题。二、多数孩子在情景交际这道题上栽跟头,基本上被扣6-10分。三、大部分孩子不擅长处理信息量大、考题细致的阅读题。戴老师还对比了隔壁班,虽然课堂上我班认真听讲,但是论答题,他们班却更胜一筹。

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数学、科学亦然。

“落题”似乎成了我班一个根深蒂固的疑难杂症。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它如影随形,纠缠不休。那时候我以为孩子小,到了中高年级,这种状况一定会自动消失。然而,我改过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卷子,几乎不会出现“落题”情况,尤其是四年级,我特意一张张翻过试卷,基本没有!或许,这不关年龄,问题在哪?我陷入沉思。回想起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伴随他们的“丢三落四”的现象,忘带文具乐器是家常便饭,令人头疼不已。起初常常通知家长送,后来出台了一个个政策,让孩子们自己承当丢三落四所带来的后果,然而收效甚微。到后面我不得不经常私信部分不上心的孩子,美其名曰“温馨提醒”,而实际上却早已恼得气不打一处来......

落题和落东西,联系紧密,强正相关。习惯落题的孩子,正是经常忘带学习用品的那一拨,学习上粗心大意,生活中粗枝大叶。

这颗心为什么就不能“细一点”呢?

除了粗心,还有一点让人堪忧,那就是他们的记性。还是拿英语期末试卷上情景交际一题为例,这道题曾经出现在模拟卷中,一模一样!当时孩子们的答题情况可谓一塌糊涂,心思缜密的戴老师把这道题投影出来,一小题一小题地讲,一个一个地面批,校对,直至全班同学都订正过来。她不仅要求他们理解意思,还要求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选的理由,等于让他们再次复习了一遍答题思路。我想,一个老师工作细致到如此程度,该是万无一失吧?

然而,现实狠狠给了我们一记耳光,那些考前讲过的重点题目,就像流水一样,了无痕迹。

为什么他们不长记性?

他们当时认真听了吗?还是另有原因。

我重新拿起来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一段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在二至七岁这个阶段,在他们记忆里没有存储下生动情景印象。如果他们的记忆中没有事物印象的存储,相应的,他们对这个词也就没有深刻的理解,那么这个词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只是转瞬即逝。”

这样不难解释,无论我们讲过多少遍,因为学生大脑中没有相应的储备,就像没有伸出一把钩子将眼前老师讲的知识重点牢牢勾住一样,始终不能入脑入心。

“通过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察,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规律:在婴幼儿时期进入孩子意识中的词汇,其生动性和情感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未来记忆力的强弱。”记性好坏与否,婴幼儿时期早有定数。

无独有偶,我最近阅读的《父母的语言》一书,也给了我宝贵的启示:“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带给它所需的养分。儿童的智力发育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便会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有的孩子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的成绩就是不好,理解知识就是比别的孩子慢,等等”。

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真是错怪了孩子。一股莫名的悲凉从心底升起,孩子们承受了太多的指责,让人痛心的是,错误的源头却并不在于他们......

为了验证心中的猜测,走,出发!家访去!

                Part2  家访中

此次家访,我把重心放在观察父母与孩子互动和说话方式上。

01.小枣

小枣,二年级从贵州转来,因行为习惯较差,已多次和父母沟通,并家访过两次。然而,父母同时在场的却是第一次。

我和戴老师到他家时刚好晚饭时分,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见我们来了,妈妈赶紧起身,给我们搬来一张长凳子。紧接着她叫小枣站在我们身边,姐姐和爸爸继续吃饭。我注意到妈妈局促不安地站在我们面前,脸上堆着不自在的笑容,却一句话都不说。爸爸倒是一边夹菜一边扒拉几口饭,还时不时地问我们孩子成绩怎么样。小枣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们给孩子分析起试卷上的错题,并交代寒假作业的注意事项,打算告辞。爸爸自始至终没离开饭桌,妈妈愣愣地站着,手脚不知往哪里放,可以说妈妈比孩子还要紧张。她似乎担心我们说了孩子的在校表现会让爸爸不高兴,也生怕自己讲错话惹恼了爸爸。从平时和妈妈的沟通中了解到爸爸有家暴倾向,所以关于孩子闯的那些祸,爸爸基本上蒙在鼓里。要是哪天知道孩子表现欠佳,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一顿再说。

爸爸强势,妈妈软弱,关系微妙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极大的不安,从俩孩子噤若寒蝉的表现来看便可见一斑。

“就考七十几分还有进步?”当我们刚刚跨出大门,就传来爸爸不满的声音。爸爸根本不顾孩子基础薄弱的事实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每门功课考到90分以上,最好能考100。他不知道的是孩子刚转学过来时,几乎不识字,课文读不下来,考试仅二三十分,能取得六七十分,已经是巨大的飞跃。可爸爸依旧不满足,一味要求妈妈辅导孩子功课,没达到他的要求,就是妈妈的责任。而他自己不是玩手机就是出去钓鱼,和孩子几乎零沟通。妈妈每天过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被逼无奈,她学会了造假。

妈妈不善言辞,爸爸不闻不问,中间还一度和孩子分开,可想而知,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好不到哪里去。

这个家,我一个外人,感受到更多的是压抑,更何况孩子。

02. 小林

小林,以稚嫩著称,从小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从二年级开始,一向在家带孩子的妈妈突然宣布去上班。起初在家附近找了一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后来索性跑到平阳开店,十天半个月才回一趟家,照顾小林和妹妹的重担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那天来家访,奶奶正在厨房忙活,爸爸上班,爷爷不在家,妹妹去邻居家玩去了。“他妈妈这次有一个多月没回来了!”奶奶告诉我这番话时,我注意到她眼神疲惫,满脸憔悴。

“我和他爷爷都是在菜场摆摊,这不,我们刚收了摊,要赶紧烧菜做饭了。”我环顾四周,地上堆着大量的豆制品等食材。“他爸爸每天加班,很忙很忙,回到家都是大半夜了,两个孩子早就睡下了。”奶奶继续和我拉家常,“家里一大堆的家务还要我做,孩子有时候在房间,有时候出去玩,有没有写作业,我还真不清楚。”她轻轻叹了口气,又想起来什么,热情地招呼我喝茶。

玻璃杯里的枸杞吸足了水分,胀得圆圆的,一朵一朵浮到上面。

身旁的小林不知什么时候猫在沙发扶手上,摆出一贯以来的经典姿势,双手枕着后脑勺,架起二郎腿,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不像有的孩子,再怎么随意,老师来了总会收敛一下的。可是在小林的世界里,没有这些约束,他也完全不管这些。

当我们聊到孩子的自理能力时,奶奶急忙打断了我:“老师,我从来不舍得让孩子做事情,孙子出生以后,洗脸穿衣服都是我帮他做的。不要说孙子孙女了,儿子女儿我也不会让他们做家务的,我女儿三十好几,到现在还不会在煤气灶上点火。”

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长大后的小林,会是下一个姑姑吗?

03. 苗苗

苗苗,是家里的老二,哥哥小建上六年级。兄弟俩一个爹妈生的,然而性格、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天差地别。

哥哥任性,不爱学习,无视纪律,是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弟弟乖巧听话,学习上进,各门功课均优秀。

校门口总能看见奶奶焦急地等待兄弟俩放学。一看到哥哥,她马上掏出十元或五元零钱塞过去:“去小店买些零食垫一下肚子,不要买太多!”看到弟弟,总会一把拎过书包,嘘寒问暖。

弟弟不会去校门口买零食,因为我们班规定了放学后不去小店溜达,他记住了。

苗苗的家就在学校附近。结业典礼之后,我特意嘱咐他带路。

一进家门,爸爸在沙发上看电视,哥哥在房间里玩游戏,妈妈不在家。

“你们接下来都不去外地工作了吗?”我起了个话头。

“是啊!苗苗哥哥这样子让我们很不放心,我妈年纪大了,她没精力管了!”

“那小建会在哪儿上中学?”

“不知道。他成绩太差了,谁会要他!”他的语气里透露着恨铁不成钢的无奈,“都是我爸妈太宠了,宠成这样......苗苗出生后,我们就自己带,不敢让老人带孩子了。”

从目前苗苗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对小儿子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

或许他们要感谢当年的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亲自带孩子。

04. 小瑾

小瑾的爸爸早几天就微信我什么时候家访,我打算选一个考试之后的工作日,可是他没等到我来家访就已经踏上了去上海就医的列车。好在,开学初我已经家访过一次。

抛开健康因素,小瑾简直就是个完美小孩。聪明懂事,阳光大方,能说会道,学习上又勤奋刻苦。转学半年,同学老师都非常喜欢他,只可惜下个学期要请假看病。

想起他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如此多的痛苦,心疼不已。

那次家访,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发自内心地欢迎我的到来。小瑾快活地牵着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漂亮女孩,介绍道:“老师,这是我大妹。”一会儿,又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婴儿来到我跟前;“老师,这是我二妹。”二妹见谁都笑,笑得无邪,把心儿都萌化了。大妹看上去三岁左右,可是怯生生的,不怎么会说话。爸爸让她叫人,她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直往大人身后躲。

妈妈很坦率地道出实情:“她出生后,我们只顾着带小瑾看病,顾不上她,到现在她只能说很简单的词汇。”

在那一段煎熬的岁月里,这个家不仅债台高筑,还错过了一个小女孩的黄金发展期。她本应该像她哥哥一样聪明伶俐啊!

              Part 3 家访后

陆陆续续家访了22个孩子,有的孩子提前回了老家,有的孩子叫来了父母在教室里和我见面。

有的妈妈当着孩子面向我抱怨:“寒假作业对我的孩子来说太多了。”而她的孩子当即流露出赞许的神态。

有的妈妈为难地表示:“要一家人去电影院观影太有难度了,她爸爸这个人......”她的孩子立刻难过地低下了头。

有的妈妈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大声嚷道:“涵涵,老师来了,你不应该过来一下吗?”责备的语气冲击着孩子的耳膜,孩子很不情愿地从饭桌上下来。“你不应该......”最近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反问句,人们不知道一句轻轻松松的反诘,会让对面的人暗流涌动。

“对于自制力,父母还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示范来教导孩子。生活中,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父母。当父母沮丧难过的时候,他们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跟孩子谈谈内心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调,跟孩子说说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注意,父母应该牢记在心,跟孩子交流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发泄情绪的出口。这种交流的初衷还是为了教导孩子,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父母的语言》p155)那个抱怨作业多的妈妈,其孩子正是我班最缺乏自制力的一个学生;认为举家观影困难重重的妈妈,她的孩子常常陷入“习得性无助”;情绪外露的妈妈,其孩子普遍容易注意力分散;包办代替的妈妈则面临着孩子不会自我管理的苦恼,因为“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做主其实就是在锻炼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学会进行自我管理。”(《父母的语言》p155)

回到开篇,孩子粗心落题,责骂孩子有用吗?孩子记不住古诗,背不下课文,责备孩子不用心就可以解决问题吗?我听到一个妈妈当着我的面数落孩子“笨”,她没有意识到她女儿的这台大脑机器,“恰恰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改变自身,孩子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意识到父母的语言的重要性,寒假伊始,我召集家委先学习,希望他们能给其他家长起示范作用。

如何推动家长学习,这将又是一个新的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869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716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6,223评论 0 35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9,047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8,089评论 6 3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839评论 1 30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516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41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920评论 1 31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52评论 3 3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79评论 1 35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68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522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70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86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87评论 3 37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162评论 2 35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