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懵,耳熟能详或是似曾相识的某个成语或句子,就是不知道它出自哪儿,或者,知道个大概,却说不出典故的前因后果来。且因非十万火急必须知道,当时也没有去深入查证。直到某一天,再次遇见,便如一个小确幸般,让我欣喜。比如,今天遇见”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来自《论语.先进篇》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故事。
子贡问道,”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儒家浪漫。体现的就是“中庸之道”。理学家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一个人性情急躁或易焦虑,那么他做事很容易“用力过猛”,如果一个人胆小怕事或者优柔寡断,那么他遇事往往会退缩不前。所谓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好。
眼睛睁不开了,先写到这儿,明天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