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在家里似乎已经很久了,今天我才真正把它全部读完。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一个沧桑的背影,两颗沉重的心灵;让我看到了最亲近的人之间隔离的孤独,还有自我救赎之后的轻松和温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很想把我的思绪整理出来,我相信在我对小说内容的回顾中,会有牛儿一般的反刍,这会帮助我能够更好地领悟小说的魅力。
一、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蕾秋•乔伊斯,英国BBC资深剧作家,《星期日泰晤士报》 专栏作者。作为剧作家,于2007年获Tinniswood最佳广播剧奖。她还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皇家国家剧院担任主要角色。
乔伊斯于二十年的舞台剧和电视职业生涯之后转向写作,2012年出版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该书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入围语是这样说的——“这本小说用强有力的声音讲述了一个充满英式趣味的独特故事,优雅、细腻、感人。”
而小说到底是说了一个什么独特的故事呢?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大半辈子的生活惯性像铁皮盔甲将他罩住,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信是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给哈罗德的目的是进行人生的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但他没有寄出去,而是在去寄信的路上,他在一个加油站里,受到一个女孩的启发,而决定徒步去看望奎妮——他相信,奎妮知道他徒步去看望她,她一定会因此而能活着。信仰可以让人产生力量。
然后,哈罗德就直接出发了,他来不及告诉妻子,更加不可能跟妻子有“商量”,甚至,他的手机都落在家里。但哈罗德就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历时87天,走了627英里,他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只是“如果癌症认定了你,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等到哈罗德见到奎妮时,奎妮的舌头已经被切除了,而且还有一个肿瘤从脸上长了出来。她无法说话,已经濒临死亡。
在哈罗德看过她之后,奎妮走了,走得安详平和。而之后,哈德罗和赶来的妻子莫琳打开心结,重新拥抱了对方。
这既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又是一个能引人深思的故事。在故事里,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自己。
二、哈罗德的自我救赎
哈罗德是一个内向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习惯于沉默。
在哈罗德十三岁生日的前几天,他的母亲琼忍受不了酗酒的丈夫,终于抛夫弃子,离家出走了。而此后的父亲从酒吧里不停地带许多阿姨回家,父亲俨然成为一个大众情人。
等到哈罗德十六岁生日那天,他的父亲丢给他一件大衣,把大门指给他,让他离开——充满着浓浓樟脑丸气味的大衣,其内衬袋子里有一张公共汽车票。
哈罗德就这样被家庭抛弃了。后来,虽然他找到了工作、娶了妻生了子、赡养家庭并深爱妻儿,但他始终是一个沉默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向的男人。
这影响了他的儿子戴维。戴维虽然很聪明,却患上了抑郁症,他对酒精和药物上瘾,找不到工作,甚至想轻生。就在他企图走向深海要自杀时,哈罗德居然低头要解鞋带,而不是像妻子莫琳期待的那样直接第一时间冲进海里挽救儿子——这个细节,成了莫琳心里的梗,这让莫琳误以为她的丈夫不爱儿子。
二十年前,儿子戴维终于还是选择了在花棚里上吊。妻子莫琳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吵架,渐渐地夫妻俩不再说话,然后是夫妻分居,哈罗德甚至认为妻子已经不爱他了。
他每天都在担心妻子会离他而去。因此没有一晚睡得安稳。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哈罗德收到了一个粉红色的信,信是前同事奎妮寄来的:她患了癌症,特此去信给哈罗德进行人生最后的告白。
而奎妮当年被老板解雇,恰是因为哈罗德在遭受失子之痛中闯进老板办公室摔碎了老板母亲的遗物,而奎妮主动站出来说是她打扫卫生时不小心碰倒了,她替哈罗德背了黑锅——哈罗德觉得奎妮救了他,而他从来没有对奎妮说过一句“谢谢”。
所以他想走路去看望一个自己多年前辜负了的女性朋友,他希望她可以活下来。
从哈罗德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淬炼自我、见识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在他独自徒步的途中,他一个人睡野外,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心里对外物的依赖越来越少,他对自己的行为虽然历经磨难,还是想要坚持下去。外界,甚至媒体把他说成了是一个“朝圣者”。
后来,维尔夫——一个像戴维的男孩追随了哈罗德,还有一条狗,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徒步的行列,他们俨然真的成了朝圣者。
哈罗德在自我坚定的追求和践行中,活成了一个光源——不变的是,他内心里对妻子的爱和牵挂——这是妻子莫琳不知道的。
跟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他似乎能够更多地了解了儿子,同时他也开始能够正视并接受自己和妻子失去儿子的悲痛。
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的时候,他就会慢慢习惯一个人,习惯并爱上寂静。而哈罗德在徒步的路途中就收获了这样的习惯——获得平静从容的心灵力量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救赎的过程。经历了这些之后,哈罗德变成了一个有着明亮眼神、笃定笑容的男人。他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生活。
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后来,当妻子莫琳赶到贝里克郡跟哈罗德汇合时,两人终于尽释前嫌,重新拥抱。
哈罗德的心里从来不缺乏对妻子对家庭的爱,但因为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他巨大的沉默之下,他没有意识要把自己的爱释放出来。而在他经历了漫长的徒步之后,他的整段童年时光都被剪掉了,剩下的是他和妻子——哈罗德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们的路都已经连在了一起,他会为妻子做任何事。
内心清明之后,哈罗德浑身轻松了,好像心底某个很深的地方,又暖过来了。他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莫琳的自我救赎
莫琳是哈罗德的妻子。她一头银发,身材苗条,走起路来轻快利索。她跟哈罗德刚认识的时候,哈罗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逗她发笑。
他们相识于一次舞会。她的父母看不起哈罗德,但是,年轻的莫琳不仅不在乎哈罗德没受过教育,还不在乎他的贫穷和没格调,她只要看见他,心就轻飘飘飞起来。她认为她会成为他从来没拥有过的爱,成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朋友。她会是他的一切。
他们刚结婚那些年,戴维还没出生,莫琳喜欢在院子里种满蔬菜,每天都在哈罗德上班的酿酒厂前面那个拐角等哈罗德下班。他们一起散步回家,有时会在海边停下来,在码头看那些小船。
她会用坏床垫拆出来的布做窗帘,用剩下的料子给自己裁一条裙子。她会去图书馆找新菜谱,做砂锅、咖喱,还有意大利面。
吃饭时他们会聊天,莫琳会问哈罗德酿酒厂里那些家伙怎么样,他们的妻子怎么样——他们满足于自己这样的生活,从来不渴望去参加单位的圣诞派对。可以说,这两个都是不合群的人。
可戴维出生后,哈罗德从来不抱抱自己的儿子——后来,在戴维自杀后,这个细节成了莫琳愤恨埋怨哈罗德的源头。在两人关系最差的时候,莫琳曾吼过哈罗德:“你连抱都没抱过他!他整个小时候你几乎都没碰过他!”莫琳无法理解,自己的丈夫为什么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愿意抱一抱?
而当戴维抑郁成疾,想走向深海自杀时,哈罗德居然不是第一时间冲出去救自己的孩子,而是低下头去摆弄自己的鞋带——莫琳每每想起这一幕,她的内心就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悲愤。
直到后来,在戴维死后,哈罗德甚至没有和自己的儿子告别。所以在奎妮消失前夕,夫妻之间一切都四分五裂,分崩离析——莫琳埋怨、抽泣,她朝着哈罗德大声说,一切都是哈罗德的错——虽然事后莫琳曾在哈罗德怀里哭着道歉,但一切于事无补。她曾指责过哈罗德的话就像一把匕首,虽然被拔了出来,可还是留下了那些千疮百孔。
在戴维死去的这二十年间,沟通、吵闹、目光交流都没有了,他们夫妻都淡漠了所有的沟通,不管是语言,还是身体。他们都自觉地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言语之下,已经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莫琳甚至搬出了他们俩的卧室,分房而居。
就在周二,哈罗德收到一封粉红色的信后,他只是告诉了莫琳:前同事奎妮得了癌症,在贝里克郡临终关怀疗养院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他没有把信给莫琳看一眼。
然后就在跟莫琳说去街尾寄信就回来的时候,居然一个人做主,他自己就决定徒步去贝里克看望奎妮——丈夫为了一个二十年没见的女人离家远走,并且坚信自己的行为可以治好她的癌症。这让莫琳在心里升腾起了疑问:难道自己的丈夫等了奎妮二十年?奎妮是不是也同样等了他那么久?
与丈夫已经没有了亲密情感的妻子难免会这样想。已经感受不到丈夫的爱的妻子自然也不会有安全感——而莫琳内心的忐忑不安,恰恰说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和在乎,但莫琳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哈罗德的深深的爱。
哈罗德走过的最远的路就是从家到小车的距离,所以莫琳觉得哈罗德肯定不会坚持徒步,他一定会在中途返回。
但这样的想法一天天地落空。莫琳就像是失去了哈罗德一样。她在家里煎熬着度过每一个日子,无法入睡。
最初,莫琳以为她和哈罗德在一起那么多年是因为儿子戴维,但自从哈罗德出走,日复一日,她日思夜想,处处担心,莫琳终于明白:她和哈罗德凑合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维,甚至不是因为同情。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
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孤单。
莫琳不知道的是,哈罗德徒步在外面的世界,他每到一个城市,都会给莫琳买礼物:先是一套浮雕铅笔,后来是一支一按笔尖就会发出暗暗红光的圆珠笔,再后来是一支小树枝雕成的铅笔——这些礼物,除了反映出哈罗德的潜意识里有对莫琳的思念之外,还有他的渴望,他渴望两人之间的交流。这是被表面的冷漠深深掩盖的欲望。
而在父亲死去之后,在儿子出生之前,莫琳都是相信哈罗德可以给她一切想要的东西——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在失去了父母之后,她最想依靠的难道不是自己的丈夫吗?
没想到哈罗德被“父亲”这个身份打败了。这让莫琳非常失望。
虽然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但任何一个正常的妻子都看不得有别的女人要亲近自己的丈夫,或者想跟自己的丈夫建立某一种联系。
二十年前,戴维去世,悲伤使哈罗德做出了奇怪的举动,他去砸了老板最珍视的东西——他很爱的母亲的遗物。细细推想,哈罗德的这个自我毁灭的举动,起因或许就是老板曾经说过哈罗德的儿子是“就会死读书的娘娘腔”。
而当奎妮被酿酒厂解雇,即将离开的时候,她找到哈罗德家,刚好哈罗德不在家里,奎妮让莫琳带话给哈罗德,而莫琳却没有告诉哈罗德——她不希望有别的女人安慰自己的丈夫。她要他跟她一样难过。
当莫琳赶到贝里克跟哈罗德汇合,当她接到疗养院电话得知奎妮已经去世,她订了一间向海的双人房,他们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莫琳给哈罗德放洗澡水,帮他洗头。她细心地帮他剃了须,又涂了点保湿乳。一边帮他剪指甲、按摩脚,一边向他坦白了自己做过的所有事情,让她后悔不已的一切事情。
真心忏悔是有力量的。能够忏悔的人就是走在自我救赎的路上。
莫琳夫妻俩终于想起了他们在舞会刚认识时,因为极度快乐而带来的不可抑制的发笑,他们又开始笑了……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为什么彼此之间要错过那么多的宝贵光阴,而留下遗憾呢?
救赎自己,活在当下。
四、奎妮的自我救赎
奎妮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在哈罗德的心里,她从来都只是一个普通但又不普通的朋友——说“普通”,那是因为两人从来没有过任何罗曼史;说“不普通”,那是因为奎妮曾经付出过很大的代价来帮助哈罗德。
但或许,女人的直觉总是敏感的,在莫琳的心里,奎妮就是一个潜在的情敌。
而在奎妮的心里,哈罗德一定是一个不普通的存在。甚至,他还可能是奎妮藏在心里一辈子的男人。
奎妮和哈罗德的相识,源于两人是同事。奎妮是酿酒厂财务部新来的会计,工作能力很强,甚至可以为财务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账。但是老板总盯着他,而同事也喜欢取笑她,这让奎妮感觉很难过。
在一次她躲进文具柜抽鼻子的时候,被哈罗德无意中撞见了,他笨拙地安慰她不要再哭了,也不要再冒出辞职的念头,还主动向她伸手,把她从文具柜拉出来。
后来,老板让奎妮去酒吧帮他查帐。但奎妮不会开车,所以得有人送她过去。最后,老板选定了资历深,而且已婚的销售代表哈罗德做司机。
奎妮缺乏女性化的身体特征,但这并不妨碍她出色的工作能力。连酒吧老板都害怕她的查帐。这让哈罗德心生钦佩之情。
而文具柜一事,让奎妮觉得哈罗德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正人君子”。
在哈罗德因为失子之痛,而闯入老板办公室摔坏老板的心爱之物后,她果敢地站出来,替哈罗德背了黑锅——哈罗德说他不知道奎妮这样做的原因,但我们对这样的说法或许并不能认可,哈罗德如果真不知道,那么,他就是个傻子,或者是个不厚道的人。因为世间无数的事实会把一个真相演绎得很清楚,那就是一个女子愿意无偿地付出“失去工作”那么大的代价去帮助一个男人,那只有一个原因:她爱他。
但哈罗德是一个有妇之夫,所以奎妮只能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但是,在哈罗德闯祸之后,奎妮站出来替他背了黑锅——哪怕丢了自己非常珍惜的工作,她也愿意做出牺牲。
就在她要离开酿酒厂之前,她依然想安慰伤心欲绝的哈罗德。这是一个善良的心思细腻的女人。
可惜,她没有能够见上哈罗德最后一面。此后的二十年,估计哈罗德都一直住在奎妮的心里。
等到她患了癌症住在临终关怀疗养院时,她写信给哈罗德进行了告别——信封是粉色的,是那种雅致柔和,就像土耳其软糖一样的粉色:这么悲惨的内容,却用如此温馨的表达,奎妮在想起哈罗德的时候,心究竟是有多柔软啊?
而当哈罗德电话告知奎妮,他要徒步去看望她,请她好好活着,等待他到来时,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奎妮终于有了牵挂,有了期待,而且身体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有时甚至能坐起来。
也就是说,哈罗德能够对奎妮产生积极的影响。这足以看出哈罗德在奎妮的心里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的。
在奎妮等待哈罗德到来的漫长的八十七天中,奎妮一定是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她知道,哈罗德一定履行他的诺言,来看望自己。所以,在哈罗德到达疗养院,去看了她之后,她最后走得很安详,几乎像个孩子一样——修女说:“她去之前还带着笑容,好像找到了什么东西”。
奎妮找到了哈罗德对她的在乎和重视,在她看来,这个男人是爱他的,所以他愿意以“徒步”这样的方式来为她祈祷,帮助她活下去。奎妮完成了自我救赎,所以她解脱了,她离苦得乐。
奎妮对哈罗德的付出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而且,分别的二十年间,哪怕孤独袭骨,她都是安安静静地不打扰哈罗德的家庭生活。或许,对奎妮而言,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最后连莫琳都感慨说:“她是个好人,她是个真正的朋友”。
所以,在自己能够拥有的当下,还不快快珍惜一切?
《一个人的朝圣》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思考。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救赎,我们要放开自己认为离不开的东西,像钱、银行卡、手机、地图……甚至是爱人、孩子。人只有救赎自己,珍惜当下,我们的人生才会少一些遗憾。